【閱讀】落腳城市(16)
在暴動過后的十年間,洛杉磯市中心變成了拉丁美洲人的落腳城市,其中的居民都為了買下貧民住宅而努力奮斗。他們在此建立個人與經濟的支持網絡,開創深入都市經濟核心的管道,建立結構完整、秩序井然的落腳城市。
洛杉磯,加州
薩爾瓦多的小村莊埃爾帕隆只不過是一排農村小屋,散布于一條泥土路旁,周圍環繞著一塊塊狹小干旱的牧地與一片片森林。這些小屋大部分都還沒有電力或自來水,村里幾十位居民的食物來源就是自己種植的蔬菜和飼養的家畜,還有玉米薄餅、米飯和豆子。兒童自六歲就開始工作,和家人一起長途跋涉,參與季節性的咖啡采收活動。這些居民的生活就是到處找尋農耕以外的收入,并且謹慎避開當地周期性爆發的暴力沖突。“在那里,我們隨時都必須繃緊神經求生存,”馬歐·馬丁尼斯說。他在沖突不斷的20世紀80年代成長于此。
洛杉磯的南雷東多大道(South Redondo Boulevard)與西亞當斯大道(West Adams Boulevard)的交叉口周圍絕不可能讓人誤認為是鄉村,但這里卻與埃爾帕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里布滿了狹小的平房,前方有著迷你草坪,間雜著主要道路旁的工業與商業大樓,全部掩藏于圣塔莫尼卡高架公路的陰影下。這個地區的正式名稱是西亞當斯,許多洛杉磯居民則稱之為中南區的北部角落。這里是一片灰色的炎熱社區,車滿為患,看不到任何公園或綠地,是洛杉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而且也最貧窮。過去,這里原本是非裔美國人聚居的貧民窟,在洛杉磯白人居民眼中是個犯罪猖獗的危險地區。那里沒有經濟活動可言,道路上唯一的招牌就是防備森嚴的酒類店鋪與支票兌現商店。1992年,這里爆發了暴力沖突,警察毆打黑人市民羅德尼&mi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