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羈旅人】味蕾帶我上路

從泰國到日本,從法國到意大利,韓良憶的每一個旅行記憶都和味覺有關。就像熱愛血拼奢侈品的人渴望著一次瘋狂的巴黎大采購一樣,她也在焦急等待著下一個飄著美食香氣的旅行。

從泰國到日本,從法國到意大利,韓良憶的每一個旅行記憶都和味覺有關。

要在兩個陌生人之間,尋找一個共同的話題,實屬不易。但“吃了嗎”永遠是溝通的最佳開場白。熱愛美食的生活家歐陽應霽有這么一個理論:食物是最容易讓人引起共鳴的東西。用他的話說,你可以不擅長說話,也可以不會寫字,但你不可以不吃飯。因此,“吃”就如同一根絲帶,讓兩個本無關聯的人,在瞬間的饑餓中,找到對彼此的認可和好奇。

而食物和旅行之間,更有著不可分裂的聯系。踏上一片土地,首先飄來的是面包的香氣,也許那里就是巴黎。每一個地方總有一種獨屬于它自己的滋味能讓你神魂顛倒,而一場以美食為目的的旅行,更能同時滿足你味蕾和精神的雙重享受。

“飲食可以通往生命的歡愉”,這是有“美國飲食文學界指路明燈”之稱的費雪曾經說過的話。對于這位視美食如生命的作家而言,她幾乎是在各種味覺的體驗和追尋中,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原鄉。她從南加州小鎮里簡單禁閉的飲食口味,一路走到了充滿各種開放式飲食體驗的拉丁社會。這實際上是她美味人生的開端,卻也不失為一場追求口腹之欲的旅行。臺灣作家韓良憶正是追尋著費雪的腳步,品著自己鐘愛的食物味道,把全世界都走了個遍。

曼谷,東京,倫敦,巴黎,普羅旺斯,威尼斯,巴塞羅那,加泰羅尼亞,托斯卡納……

吃喝的精神是韓良憶走在路上的主旋律,但這種愉悅卻不是她旅行的終極目的。之所以用味覺作為旅行的向導,韓良憶說,是想透過當地人的舌頭,來感受當地的生活和文化。和費雪的“身體力行”一樣,韓良憶喜歡“邊做飯,邊旅行”。所以,她選擇了“居游”作為自己的旅行方式—她總會花上十天半個月的時間,耐心在旅行地住下來,和鄰居閑話家常之余,順便偷師學點當地的菜色—她居住的地方,有時候是都市的公寓,有時候是農場的農舍,甚至是森林深處的小木屋。這些地方的共同特點是,必須有一個實用的廚房。

接著,她的美食計劃開始了—簡單說來,她的旅行,就是為了“吃好吃的,做好吃的”。味覺主宰著她前行,但別以為吃飽喝足后,她就會心滿意足地踏上回程。比起逗留于各種散發香氣的餐桌,她更喜歡到市集上走走。不買點當地的食材,把當地的特色好菜學到手,她可是不會輕易離開的。

“市集就是課堂,老板賣給你菜的同時,也會附送菜譜。”游走在菜市場里的韓良憶,總是饒有興致的向各位老板打聽著菜的做法。而老板們呢,也會一邊講解,一邊隨手送她一把迷迭香。什么美食家、作家的頭銜,早被韓良憶拋到九霄云外—此刻的她,就是一個如假包換、好學上進的廚子。

“之所以選擇透過飲食來了解一個地方,是因為小小的食材里,總會映射出屬于那片土地的風土民情、歷史淵源、文化發展。”威尼斯有一道菜叫“洋蔥醋制沙丁魚”,韓良憶不僅把它做得非常地道,還從中讀出了一段威尼斯史。“為了防止敗血病,總愛在菜里加維C含量豐富的洋蔥—這是漁民的飲食習慣;菜里放很多醋,便于保存—因為漁民一出海就是幾天幾夜;仔細看,菜里還加了不少松仁—是地中海貿易的產物;除此之外還有葡萄干,這種中亞的食物居然流傳到了威尼斯—這就是中世紀以后中西方交流的成果……”

在韓良憶的眼里,各地的食材往往能告訴你城市的秘密。“但光靠吃是無法真正走近一個城市的,看著食材如何在廚房中從冷變熱,從生變熟,才是更全面、直接了解這片土地的過程。”逛完英國的波托貝羅市場,韓良憶一回家就做了一鍋熱乎乎的烤南瓜湯;游走到法國東北部的阿爾薩斯,她又立馬學起了當地著名的培根洋蔥糕餅。而到了威尼斯,一盤香氣四溢的烤魚被她端上桌來,“到了威尼斯?怎可不吃魚!”

就像熱愛血拼奢侈品的人渴望著一次瘋狂的巴黎大采購一樣,她也在焦急等待著下一個飄著美食香氣的旅行。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