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尼拉街頭,誰在游行——揭秘菲律賓并肩黨
參加了多次反華游行的并肩黨普通黨員,多是住在貧民窟里的窮人。和天底下所有的窮人一樣,他們不知道遙遠的黃巖島的更多信息,也不了解政壇多變的旗幟。他們更關心自己的經濟和生存,比如,參加示威可以獲得大約相當于8元人民幣的酬勞。
責任編輯:楊繼斌 實習生 謝雪
5月19日,并肩黨組織數百黨眾,集會反對菲律賓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科羅納。 (南方周末記者 葉飆/圖)
參加了多次反華游行的并肩黨普通黨員,多是住在貧民窟里的窮人。和天底下所有的窮人一樣,他們不知道遙遠的黃巖島的更多信息,也不了解政壇多變的旗幟。他們更關心自己的經濟和生存,比如,參加示威可以獲得大約相當于8元人民幣的酬勞。
貧民窟里的黨支部
對政務知之甚少卻懷有盲目熱情的黨員在并肩黨并不鮮見。新當選的并肩黨副主席,甚至不知道并肩黨對南海問題的態度。
湯都區是名副其實的馬尼拉貧民窟,也是并肩公民行動黨(全稱Akbayan Citizens' Action Party,下簡稱“并肩黨”)最重要的票倉,每10位當地居民中就有1位是并肩黨黨員。
2012年四五月間,這支菲律賓左翼政黨,組織了幾次針對黃巖島的示威,每次多不過四五百人,少則只有一兩百人。隊伍的主力,便來自湯都區。
鐵皮、木板、磚塊拼湊起這片綿延數公里的城市洼地。每家都生下起碼三四個孩子,任由他們在馬路牙子上扔石子嬉戲,或光著屁股躍入渾濁的維塔斯河。少見的綠化覆滿灰塵,久未修剪;出入則主要靠花里胡哨的吉普車或人力三輪。前者由二戰后美軍留下的吉普車改造而成,由私人決定路線、運營,卻相當于整個馬尼拉都市圈的公交車——在這里,公共服務缺位早已不是新聞。
菲律賓朋友告誡說,不要在湯都區逗留到天黑。這里是馬尼拉犯罪率最高的地方。窩棚和窩棚構成了一座迷宮。出租車司機花了10分鐘才弄清迷陣般的街道。
即便在這樣的地方,生活仍有高下之分。63歲的莫伊塞斯,一名理發師,并肩黨馬尼拉市湯都區黨部的秘書長,她的二層小樓是貧民窟里最體面的建筑。一樓是她的美容店兼黨部,二樓是她和家人擁擠的臥室。那些從沙特帶回來的招貼畫、化妝盒提示著主人的職業,盡管她兩三天才能碰上一筆生意。
莫伊塞斯在這里長大。1986年,獨裁者馬科斯下臺時,她剛離了婚,帶著3個孩子,為了多掙錢遠赴沙特。26年里,她一邊在沙特經歷著做縫紉機生意失敗的痛苦,靠為人化妝、燙發維持生計,一邊在每次回來續簽時感受故鄉的疏遠。2011年年底再次回來續簽簽證時,她決定留下。
這名黨的中層干部的生活也很艱難。“今年初,臺風來的時候,房里的水有這么高,”莫伊塞斯比劃著她的腰,“房子就像游泳池,所有東西都漂在水面上,我覺得快崩潰了。拿出點存款加高了地板和門檻的同時,我在想,我該干什么,我的生活該往哪去?”
為了展示并肩黨在湯都區深得人心,莫伊塞斯帶南方周末記者穿街繞巷,拜訪更底層——巴朗蓋(菲語Barangay,是菲律賓最低一級行政單位)的黨干部。
1991年,菲律賓頒布《地方政府法》,在全國范圍創立了巴朗蓋,并賦予了相當的行政權。并肩黨原主席洛卡莫拉評價說,這一舉措意在降低菲律賓的政治重心,從精英們統治的城鎮降到社區、農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