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荷藝術區的話題與延伸
紐約最有名的蘇荷街區的發展就是從舊廠房改建起來的,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藝術家陸續遷入,從而成為名氣響徹整個藝術世界的畫廊區。1990年代中期開始,那里的畫廊因為房租上漲而陸續遷出,如今紐約的蘇荷區的店面已經是時尚品牌和高科技門店的天下。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周鑫
紐約公交車。姚慶章作于1983年。
臺灣藝術家姚慶章舊事
前些日子在北京798藝術區與一位友人談起舊廠房改造時,自然提到了紐約曼哈頓的蘇荷藝術區,還談到了在蘇荷居住了很多年的已故臺灣旅美畫家姚慶章。紐約最有名的蘇荷街區的發展就是從舊廠房改建起來的,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藝術家陸續遷入,從而成為名氣響徹整個藝術世界的畫廊區。藝術家們因為需要大的創作空間,保留了廠房的格局,只是在每一層的角落里隔出一兩間睡房和廁所,這種形式的房子被稱為LOFT,在美國的中國人稱之為統倉,這種格式不僅在藝術家圈子里面流行,在整個曼哈頓富人群中也都是極為流行的,而且還延伸到好萊塢的許多電影中,凡是有關大都市題材的電影里都少不了這樣的LOFT居住場景。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攝于紐約,左起姚慶章、北京畫家張偉、嚴力、黃銳。
姚慶章就是1970年代初期赴美的,他正趕上蘇荷一帶工廠遷址,廠房廢棄,當時誰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們,這些結實的磚石房子拆除費用肯定比一般的房子高,改建者也遲遲沒有主意。在其低價出售時,藝術家們一個個涌入,姚慶章當時僅用兩萬多美金就買了一層這樣的廠房,空間大約有三百平方米左右,據說當時美國中產階級的年收入是兩萬至五萬之間。在搬入蘇荷之后,姚慶章的畫風和主題也馬上開始表現紐約都市的視覺現代性。他創作的紐約城市景觀系列獲得了畫廊的賞識。
我于1985年到紐約時就最先認識了他,因為他那時已涉足了中國大陸的藝壇,是最早回歸大陸舉辦過展覽的海外畫家,由此他也交結了不少從大陸赴美的藝術家。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畫時,很驚訝他對紐約城繁華的玻璃以及金屬反光的捕捉,當時他問了我一個問題:你覺得玻璃的反光讓城市更擁擠還是更空曠了?我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想過這個事情,因為剛從大陸出來不久,沒有這種大都市的經驗,而紐約曼哈頓給我的印象是用那么多的金屬水泥玻璃和鋼筋巧妙地堆出來的。他這一問,我在腦子里面就如此總結著……
姚慶章看我在那里沉思,好像知道我這個大陸人一時回答不出來,就說其實每個人都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