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戰后東北接收交涉紀實(2)
1945年9月1日,得到將有東北任務之消息后,為有所準備起見,遂曾與美當局分別交換意見。財政部長文生(Frederick M Vinson),9月6日12時半會晤于財部。所談關于中國財政經濟一般問題。
一、東北接收交涉日記
張嘉璈(1945.8.23起,1946.4.20止)
東北接收交涉紀略工作開始前之準備
1945年8月23日,正值代表政府出席在加拿大開會之國際民航會議中,接王雪艇〈世杰〉〔1〕秘書長電傳述蔣主席意,囑即日歸國。同時,又接張岳軍〈群〉先生電,亦囑即歸。不知有何使命。9月1日,錢乙藜〈昌照〉〔2〕兄來談,政府已內定我為東三省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于9月8日乘機離美,越大西洋經Casabranca〈Casablanca〉,Cairo ,Karachi而Calcutta。見報始知已發表為長春鐵路理事長,兼東北經濟委員之主任委員。9月14日抵重慶。15日,蔣主席約午飯,告以未經同意即發表任命,使我十分為難。渠云:此席責任重大,不易得適宜人選,勸我擔任。答以容予考慮,隨即繕具節略,陳述接收東北后之經濟政策,經濟委員會組織大綱,并個人只擔任接收完畢為度。于9月19日送呈主席。30日蔣主席約午飯,一再申明暫時擔任接收,接收后,請另選賢能。
9月1日,得到將有東北任務之消息后,為有所準備起見,遂曾與美當局分別交換意見。財政部長文生(Frederick M Vinson),9月6日12時半會晤于財部。所談關于中國財政經濟一般問題。大致謂:“美國今后旨在維持世界之安定與繁榮,希望各國共同作此貢獻。美國對于友邦極愿幫助,唯目前限于政治環境,自身用途浩繁,一切均須通過國會,盼中國政治早日安定。”詢及中國今后情形,當答以:(一)通貨之整理。(二)經濟建設。(三)對外建立良好經濟關系。更答云:“最要,仍是通貨整理。若通貨不整理,一切經濟生活無法恢復正常。至經濟建設,當使逐步滋長,不可如草菇式之蔓長。”最后,告以我此后擔承何種工作尚不可知,恐須時來請教。文答云:“愿隨時可以幫助。”
商業部長華萊斯(Henry A Wallace),9月5日上午9時半晤于商業部。詢其對于東北問題有何意見?華云:“此次中國簽訂之中蘇條約,其精神與本人在重慶時面告蔣主席者,及十三個月前羅斯??偨y所告蔣主席者,無甚出入。而最重要者,為如何使農民得到農業技術上之幫助,維持其生活水準,且進而提高之,則東北民眾自當誠心歸向中央。否則,將如外蒙人民,因得蘇聯之種種幫助,而漸漸傾向于蘇聯。一言以蔽之,今后東北之能否原璧歸趙,系乎中央對東北一切行政設施是否妥善與明智。”
國務部次長阿契孫(Dean Acheson),9月6日下午4時晤于國務部,有主管經濟者Thorp,assistant to〈?〉under Secretary Clayton及Summer,Economic Adviser等在座。我提議美政府在東北恢復領館時,可否派農業、工業、財政專家各一人,以便隨時商取意見?渠深為諒解。嗣單獨與Thorp談,渠深以東北工業隸屬資源委員會為慮。因如此,東北工業變成國營,與美國私人企業政策相背,難以吸收外資,希望中央予以注意。并詢及我方與蘇聯有無合辦工業成約。
作者:[日]伊原澤周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國務部遠東司長Carter Vincent,9月4日下午4時晤于國務部。我首詢其美國是否視東北為蘇聯之勢力范圍?渠答云:“渠曾參加波茨坦會議,知絕無任何默許。美方既不視作蘇聯勢力范圍,亦不視作美國勢力范圍。希望中央對于東北之一切經濟法令及措施,顧到當地情形。遇于必須特殊之處,不妨稍予特殊,但不可形同分離;既統一之中,留有伸縮余地。特殊之下,避免分立痕跡。”并云:美國在東北領館,不久即將設置。
財政部助理次長懷特(Harry D White),9月5日下午3時晤于財政部,詢其對于東北幣制問題之意見,渠答云:“假使滿州〈洲,下同〉通用幣較法幣為高,唯有暫時使用通用幣,俟中國幣制改革再行收回舊幣。但通用幣與法幣之間,須定一比價,而比價須比較稍低。例如假定滿幣一元值法幣五十元,應定為二十五元對一。至日人存款,須一律凍結,同時不使貿易中斷。至中國之幣制問題最要之點,在乎解決共產黨之糾紛。蓋以內亂不中止,物資不能暢通,外資不能輸入,而幣值無法安定。”
財政部幣制專家弗立門(Irving Friedman),渠研究中國金融,因同時訪談。渠云:“若中國嚴格實行外匯管理,則今日所存外匯數已不少,當可周轉。若欲放松外匯管理,則必須先求國際收支平衡。同時改善中國稅制,以求預算不使過于短絀。”
農業部次長赫特孫(Hudson)與對外合作處處長摩爾(Moore),9月6日下午2時45分晤于農部。先詢赫君,農部能否派一專家附于美領館,以便可以遇有農業問題,可隨時非正式商取意見?赫答以難于同時擔任領館職務與中國顧問,唯摩君竭力贊成,謂中南美有此先例。
商業部遠東部主任馬榮(Charles Moore,Chief of Far Eastern Unit),9月4日晨10時晤于商業部。馬云:“東北實業應歸民營,否則與美傳統政策相背。”當詢其美國是否繼續主張門戶開放?馬云:“當然,美國商家在戰前已有之,東北事業必仍回去?;謴椭撩绹跂|北之長期投資,須視將來中國之經濟政策與有無保障為斷。”又云:“滿州農產豐富,如某種產品難以出口,可加工制造,覓求市場。”
進出口銀行總理泰拉(Wayne Taylor),9月5日上午十一時晤于銀行。詢其對于東北之貸款方針,渠云:“第一條件為借款本息,還款外匯之保障。第二為計劃之合理。第三必須有保證機關。中國銀行在美有分行,應由該行出面保證。”
9月14日抵達重慶后,即向外交當局探詢中蘇友好條約〔3〕簽訂后,當局有無與蘇聯討論具體接收程序,乃知僅對于蘇方撤兵及我軍接防問題有交換文件。而對于我軍如何進入東北,行政人員如何接收政權,及經濟事業如何移交,并無協定。良以我政府認為我軍隊到達東北,一切可迎刃而解。查9月間,吾外部曾接蘇駐中國大使交來備忘錄聲明:一、蘇聯統帥部業已開始將蘇聯軍隊自東三省部分撤退。二、蘇軍主力將于本年10月下半自東三省開始撤退,以便于本年11月底撤退完畢。三、 蘇聯政府已派馬林諾夫斯基〈Rodion Malinovsky〉元帥為全權代表,進行關于蘇軍自東三省撤退問題之談判。馬林諾夫斯基元帥預備于本年10月10日至15日,與中國統帥部關于該項問題適當派定之全權代表等在長春會晤。外部即以中國政府已派熊式輝將軍為軍委會委員長東北行營主任,即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復告蘇大使。10月3日外部甘次長又告蘇大使:熊主任可于本月10日左右到長春,并請蘇聯軍隊俟我方軍隊到達東三省接防時,逐步撤退?!锤郊弧怠此^附件,并未與原件《日記》收存一處?!?/p>
自9月19日送呈蔣主席節略后,至10月10日離渝赴東北,此三星期中,曾有二次政務、經濟兩委員會聯席會議。一為9月22日,一為9月28日,均討論接收辦法,而從未聞外交當局對于蘇聯如何交還政權,如何交還占領之經濟事業有何指示。大致我外交當局及熊主任認為蘇方撤兵絕無問題,而對于蘇大使節略中,關于蘇軍自東三省撤退問題之談〈判〉一語,未加深切〈檢〉討,我對于已往〈中〉蘇交涉不甚了〈解〉,僅由以下各人談話中得到若干暗示。
沈成章先生談話……沈曾參加莫斯科中蘇條約會議。9月25日往訪,渠告中蘇條約討論時,吾方首席代表亟求會議成功,于各項細節均未細密研究。尤其對于外蒙境界線之如何劃分,毫無準備提示意見。
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Petrov)談話……9月25日熊行營主任天翼宴請彼大使相識后,次日,下午3時往訪,談一時許。渠告我:“自9月24日起,駐東北蘇軍司令部已發行軍用券,因宋子文院長在蘇討論中蘇條約時,史太林曾提議請中國政府擔任占領軍軍費,宋拒絕,不得已采取此辦法。至軍用券與法幣比價如何規定,正與我財政部磋商中。”聞此,使我發生疑問,蘇軍是否即時撤退?設我方一到即可接收,為時不過二三星期,何必發行軍用券?因向外交部查詢。由外交部將原由備節略送來,大致謂:“本年8月9日,駐蘇傅大使電告云:‘據蘇外部面告,蘇軍進入東三省已有三星期,食用糧草,在在需款?,F蘇政府飭由在三省之紅軍司令部,發行中國之幣券,式樣與顏色同法幣稍異,其數足敷紅軍三月之需。將來由華方收回,在日本賠款內支付。’等語。當經報奉委座核可,并電傅大使通知蘇外部,將現準備發行數量告知我方。9月1日,本部王部長亦面告蘇大使。9月15日,傅大使電告:蘇政府已派駐華大使彼得羅夫為全權代表,與我政府商訂關于中蘇維持中國境內紅軍費用辦法協定。同日蘇聯大使館參事米克拉金夫斯基〈Miklashevsky〉來部,面交蘇方所擬財政協定草案。簽奉主席派財政部俞部長代表與蘇方商談。”(附件二)如是,既有足敷紅軍三月之需一語,我始覺放心。
同日談話中,彼大使又提及:“按照中蘇條約關于長春鐵路合辦章程,應在條約簽字后一個月內,各派代表三人會同討論,于三個月內呈請兩方政府核定。至長春鐵路各項財產,何種應歸合辦公司所有,亦應同樣各派代表三人討論,在三個月決定呈請兩政府核定。兩委員會均須在重慶舉行,望中國方面照約履行。”又云:“長春鐵路理事長關系政治經濟,責任重大,希望閣下大有成就。”照第〈彼〉末段談話語氣,蘇聯視長春鐵路理事長猶如日本時代之滿鐵總裁。中國與蘇聯對于東北之一切政治經濟關系,寄托于理事長一人身上。而蘇聯視今后之東北,猶如滿州國以前日人之視東三省,并非一經接收,即可收回東北。
外交特派員蔣經國先生談話……9月30日下午5時,蔣特派員來談:長春鐵路中蘇合辦,為期訂明三十年,但何嘗不可在未到期以前提早收回,視我方之能否善于應付。至東北工業之今后發展,應從全國工業著眼,不可東北獨立設計。經國兄曾參加中蘇條約會議,推其語氣,似重視今后之中蘇關系。
東北幣制問題之決定:因蘇軍既已發行軍用票,其票值必與法幣有差別。而東北經濟財政情形,勢必異于關內。在中央對于法幣未有整理辦法以前,東北發行宜暫獨立。9月29日,與財政部俞鴻鈞商議,得其同意。10月7日,與行政院長宋子文會議,亦予同意。決定單獨發行一種貨幣,與目下東北流通之貨幣并行使用。
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及長春鐵路理監事會人選之決定:10月7日見蔣主席,將指定人選報告,得其核準。何廉(經濟部代表),凌鴻勛(交通部代表),錢天鶴(農林部代表),龐松舟(糧食部代表),霍亞民(四聯總處代表),張振鷺,齊世英,王家楨,馬毅(東北籍代表)。
以上經濟委員會委員。
劉哲,劉澤榮,黃伯樵。
以上長春鐵路理事會理事。
莫德惠,長春鐵路監事會副監事長。
高綸瑾,裘維瑩,監事會監事。一面訪求經濟委員會各處長人選,因中央正在復員,東北接收,前途尚未明朗,故頗不易。
抵達長春時,處境之尷尬:10月10日由重慶動身赴長春,飛機9時啟飛。同行者有:行營熊主任天翼,蔣外交特派員經國,行營政治委員會莫委員德惠。下午3時抵北平,留平二晚。12日晨10時半離平,下午3時飛抵長春。抵長時,自機俯視機場,充滿蘇軍將領與兵士,中國人寥寥數人。代表馬林諾夫斯基(占領軍總司令)來接者,為巴佛洛夫斯基中將(總司令部副參謀長)。我與熊主任宿在前偽滿大臣丁修之住宅,作為臨時辦公地點。廚子、衛隊,均系蘇軍司令部所派。長春市長曹肇元及公安局長,均系蘇軍最近委派,自不易自由行動。亦不知如何與當地工商界及經濟事業機關人員接觸,如同身在異國。次則法幣不能使用;抵達長春后,方知原有之中交兩行,已為蘇軍命令停業。行營手無分文,一切支用,無由取給。行營董副參謀長彥平〔4〕,雖負有為行營進駐長春,預作一切必要部署之任務,但渠僅于三日前到達長春,自不及以長春最近實況報告中央。中央有關各部,尤其外交部,對于此類接收失地之大政,尚缺乏經驗,不能于事前縝密準備,致接收人員遭遇如此尷尬環境。
【注釋】
〔1〕王世杰
王世杰(1891—1981),字雪艇,湖北省崇陽人。1891年3月10日生。1903年湖北優級師范畢業后,入天津北洋大學。1913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1917年畢業后赴法國,入巴黎大學研究,1920年獲博士學位。后任北京大學教授,創辦雜志《現代評論》。1927年任湖北省教育廳廳長。1929年3月任國立武漢大學校長。1933年4月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1939年至1942年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1945年7月任外交部部長。1948年3月,當選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1月,與胡適等在香港創辦《自由中國》半月刊。后由港赴臺。1950年3月,任臺灣“總統府”秘書長。1962年4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81年4月21日,病逝于臺北。著有《中國憲法》、《中國奴婢制度》等。
〔2〕錢昌照
錢昌照(1899—1988),字乙藜,江蘇省常熟人。早年,赴英留學,入倫敦大學學習經濟,后入牛津大學繼續研究?;貒?,于1928年,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1940年,任經濟部資源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46年,任行政院資源委員會委員長。次年,任國防部國防科學委員會委員。1949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新中國成立后,任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1988年10月,病逝于北京。
〔3〕中蘇友好條約
1945年8月14日,重慶國民政府派外交部部長王世杰赴莫斯科,與蘇聯外長莫洛托夫(V M Molotov)就對日作戰后中蘇兩國關系問題,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該約計有八條,綜合其概要,約定兩國互相以軍事、經濟等援助,直至日本正式投降為止,有效期三十年。該約另附〈照會〉兩件,其主要內容:蘇聯一切援助,給予國民政府,并重申尊重中國在東三省主權及領土完整。“外蒙”如經公民投票證實其獨立要求,中國當承認之。另外議定:一、中蘇共同經營中國長春鐵路(見《關于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二、中蘇共同使用中國大連及旅順兩港(見《關于大連之協定》及《關于旅順口之協定》)。三、蘇軍入東北后,在收復地區內,中國可派員前往建立行政機構,并派軍事代表與蘇方磋商蘇軍撤退后之接防問題。四、蘇軍預定最遲于三個月內由東北撤退歸國。
〔4〕董彥平
董彥平(1896—1976),原名芝芳,后改為彥平,字佩青。吉林省洮安人。1918年赴日本 ,入東京明治大學?;貒?,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學堂。1927年,再赴日本,入陸軍大學。1930年畢業。返國后,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秘書。1937年,任第四十九軍副軍長??谷諔馉幈l后,參加淞滬會戰。1945年8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副參謀長,兼任駐蘇聯軍事代表團團長。1946年冬,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任東北安東省主席。1949年,赴臺灣,任國民黨中央黨務顧問,中華學術院東北研究所所長。1976年11月5日,病逝于臺北。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