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戰后東北接收交涉紀實(3)
似蘇方已在準備將內蒙、熱察制成一特殊政權,將東北九省團團包圍。即海岸線恐亦有封鎖之慮。如此,東北全境悉被包圍。內則合辦之中長路,猶如刀刺胸膛,而周身血液抽空。東北勢如為蘇聯〈囊〉中物矣。
六個月十九日之中蘇交涉日記
自1945年10月12日抵達長春,迄1946年2月2日因中蘇交涉頓挫返渝,前后一百十四日,滯留七十七日前后,共一百九十天。茲將每日日記抄錄,以資將來編史之參考。
10月12日
晨10時半自北平起飛,3時抵長春。機將下降時,見機場均是紅軍及蘇軍軍官,幾乎看不見有中國同胞。同行者:東北行營主任熊天一〈翼〉〔1〕先生,外交部東北外交特派員蔣經國〔2〕先生,行營政治委員會莫德惠〔3〕先生。我與熊主任在前偽滿交通部長丁修舊宅。蘇占領軍最高統帥馬林諾夫斯基,派其副參謀長巴佛洛夫斯基中將為代表,來機場迎接。寓所系長春市政府(市長系蘇軍委派,名曹肇元,系偽滿政府官吏)。所預備差役、廚子、衛兵,均系俄人,語言不通,深感不便。
當日得到報告,蘇軍正在搶劫工業設備。豐滿大電廠發電機八部已取其六,撫順煉鋼爐已拆取二只,長春廣播機件正在拆取。各機關家具、汽車,亦搬運一空。長春物價尚便宜,唯物資缺乏,普通家用,最高約一千元軍票。
當晚,熊主任、蔣特派員與我,三人會商與蘇方交涉程序:(一)要求迅速恢復交通,及給予運輸便利,并保證行營人員之安全。(二)供給一部分軍械及服裝。(三)給予東北境內之空運便利。
作者:[日]伊原澤周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0月13日
下午3時,熊主任、蔣特派員與我,偕董副參謀長彥平同訪馬林諾夫元帥于蘇軍總司令部,作第一次會談。先由熊主任申明行營代表中國政府,根據中蘇條約辦理東北政治經濟收復事宜,希望蘇方予以善意協助,并提下列五項:
(一)詢問蘇方撤兵程序。
(二)我方將由海上船運軍隊到東北接防,擬在大連、營口、安東、葫蘆島登陸,請其協助。并擬準備空運少量部隊至沈陽、長春各地,須在各地設航空站,亦請其協助。
(三)東北境內各地交通,希望早日恢復,以便軍隊到后,可分運各地行政人員,可往各地接收。
(四)我方各省市行政人員已陸續到達,將往各省市接收行政機構,請其協助。
(五)請蘇方撥借火車車輛、飛機、輪船以便運輸中國軍隊,并撥讓一部分日人遺留之汽車,供應行營人員之使用。
馬林諾夫斯基答復如下:
(一)撤兵事宜,因線路車輛或為日人破壞,或為日人運至朝鮮,公路亦多破壞,故撤兵不能迅速辦理,唯決定大致程序如下:11月20日起,駐南滿之兵向北撤至沈陽,25日由沈陽撤至哈爾浜〈濱,下同〉,30日,撤至國境外。
(二)大連登陸問題應由兩政府間解決。安東區域,非其管轄,無法表示意見。營口、葫蘆島無問題。并表示我方軍隊應循經由鐵道運入東北。至在沈陽、長春、大連、哈爾濱設立航空站一節,須先請示莫斯科。
(三)各地鐵路現正忙于運兵,且博科納及王爺廟兩地發生鼠疫,不能開客車。
(四)接收各地行政機構一節,在軍事期內,蘇占領軍必須管理行政,同時各地原有行政人員,或已逃遁,或有不利于蘇軍之行為,不得不由蘇軍派人補充,或撤換易人。沈陽與熱河,即其一例。故接收各地行政問題,亦須請求莫斯科。
(五)蘇方接濟運輸工具一節。蘇方向缺乏海上輪只,無力幫助之。至蘇聯所有之運輸機,均由美購買,為數有限,難以抽撥。唯此事可按照中蘇條約,由兩政府商洽。再,敵人遺留之汽車,為數甚少。
東北接收交涉日記關于經濟方面,我提出三事。彼之答復,均極含混。
(一)請其將敵人遺留之滿州中央銀行鈔票撥讓一部分。馬答以由吾方開出需要數目,再行商辦。
(二)請其準許各地中國銀行及商業銀行復業。馬答云:須請示上峰。
(三)請其將偽滿印刷局讓我方接收。馬答云:亦須請示上峰。最后,馬林諾夫斯基向我方代表提出一警告:謂我方在東北之秘密組織,必須停止行動。若不停止,將有嚴厲措置。
對于第一次會談之感想與分析。
對于我方輸送軍隊,無積極援助之意。且明知關內外鐵路交通為共軍在山海關方面阻斷,欲我方由鐵路運輸,含有不愿我方有大批軍隊入東北之意。
對于接收地方行政機構,設詞延宕。且謂各地交通尚有阻礙,似蘇方在各地尚有行動或布置,不欲我方知曉。
博科納與王爺廟有鼠疫,熱河行政人員撤換,是否在內蒙與熱河另有企圖?
限制吾方秘密組織,似在蘇軍撤退以前,吾方在軍政方面,不容有絲毫自由行動。
蘇方斬釘截鐵宣布撤兵日期,是否已定有計劃?在此期內,達成其既定之計劃。
(附注)馬林諾夫斯基生于Odessa。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志愿參軍,后在伏倫塞陸軍大學畢業。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任白俄羅斯軍司令官,指導退卻作戰,后在特納浦羅卡脫羅夫斯克附近,擊潰敵軍后,以司令官資格參加史太林格勒會戰。又自羅馬尼亞戰線突破中歐,擊潰匈亞利與捷克的德軍,因而獲升為元帥。嗣任葉拜格爾(西伯利亞)一方面軍司令官,指揮對滿日軍作戰。
10月14日
匯總各種報告及上述感想,函報蔣主席。大意謂:“偽滿鈔票全為蘇方提去,印刷局亦封閉,市面全停。哈爾濱以北路軌已改為蘇聯所用之寬軌。工廠機器大宗均被拆遷。即電廠電機亦已部分拆走。交通通信工具,多數拆運,甚至機關家具亦多搬走。都市成一空城。似蘇方已在準備將內蒙、熱察制成一特殊政權,將東北九省團團包圍。即海岸線恐亦有封鎖之慮。如此,東北全境悉被包圍。內則合辦之中長路,猶如刀刺胸膛,而周身血液抽空。東北勢如為蘇聯〈囊〉中物矣。”
上午接見滿州中央銀行〔4〕調查課長吳金川,在經濟部服務之孟慶恩、蓋萬鐘,均由長春中國銀行經理葛祖蘭介紹來見,當囑彼等共同搜集財政經濟資料。又接見長春擔任地下工作之董果良、宋立生、姜燕維、劉鵬翼等。
【注釋】
〔1〕熊式輝
熊式輝(1893—1974),字天翼,江西省安義人。1893年5月生。畢業于江西陸軍小學后,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并參加中國同盟會,從事反清革命。1916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后,任滇軍團長。1921年入日本陸軍大學,1924年畢業歸國后,任廣州滇軍干部學校教育長。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時,任獨立第一師黨代表。1927年,任第十三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1928年,任淞滬衛戍司令。1931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參謀長。1934年,任江西省保安司令。次年,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谷諔馉幤陂g,始終在江西省擔任黨軍要職??谷談倮蟮?945年9月,任東北行營主任。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寄居港澳,后赴臺灣。1974年1月21日,病逝于臺北。
〔2〕蔣經國
蔣經國(1910—1988),浙江省奉化人,蔣介石長子。少年時在上海、北平等地受教育。1925年10月由廣州赴蘇留學。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格勒Tolmatchev中央軍政學院、列寧大學等校學習。1925年12月加入共產黨。留俄期間,與俄人女工Nezhdanova(中文名蔣方良)結婚。1937年3月攜妻及一子一女回上海。在杭州謁見其父蔣介石后,即返奉化故居暫住,致力于中國典籍研究。1938年1月任江西省保安處副處長,旋任贛南行政督察專員。1940年6月取得國民黨的黨籍。1945年9月任外交部東北特派員,協助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與蘇聯交涉。1949年12月“國民政府”宣布遷設臺北。1965年1月蔣經國任臺灣“國防部”部長。1975年4月蔣介石逝世,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推舉蔣經國為黨主席。1978年3月當選臺灣“總統”,致力于臺灣的建設,調解臺灣內部的政治矛盾,解除“戒嚴令”,促進臺灣的自由民主化。1988年1月13日病逝于臺北。
〔3〕莫德惠
莫德惠(1883—1968),署名柳園,字柳忱,黑龍江省雙城人。1883年4月16日生于新疆。10歲,入義學,后應童試。1907年考入天津的北洋高等巡警學堂,畢業后,任職吉林省警察廳。未久,轉任雙城縣知事。1913年,當選眾議院議員。1922年,任東三省保安廳司令部諮議、省立東北大學校長。1926年,任奉天省省長。1929年1月,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中東路督辦。1938年至1945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6年參加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當選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8月,任國民政府委員。1949年赴臺灣后,任“國民大會”代表、“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等職。1968年4月17日病逝于臺北。著有《雙城莫德惠自訂年譜》。
〔4〕“滿州中央銀行”
九一八事變后,1932年3月1日,在日本關東軍的策動下,東北以“滿洲國”政府名義發表“建國宣言”。這年6月15日,又以“滿洲國”名義將東三省官銀號、吉林永衡銀號、黑龍江省銀號及邊業銀行等四單位合并,創設“滿州中央銀行”。日人長谷川長治擔任總裁,集資本金日幣三千萬元,半額由“滿洲國政府”負擔,是一官民合資金融企業。1942年11月增資至日幣一億元。日本資本通過該銀行,經營“滿業”(滿州重工開發會社)及“滿鐵”(南滿州鐵道會社)兩大企業,支配著整個東北的命運。1945年8月,隨著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毀滅而解體。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