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戰后東北接收交涉紀實(1)
關于1945年東北接收的最重要史料,張嘉璈的《東北接收交涉日記》的價值,大大地超過了一般的史料。我乃據該日記手稿本,正確地一一抄錄出來,并加以點校與注釋,刊行于世。
前言
東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簡稱東北,是中國固有領土之一部。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侵占,擁清政府最后皇帝溥儀建立“滿洲國”傀儡政府。1937年,日軍又策劃盧溝橋事變,企圖進一步分割中國,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全面抗日戰爭。1941年12月,日軍偷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掀起了太平洋戰爭。于是中國的抗戰便與太平洋戰爭結為一體,成為了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一部分。
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代表聚集于華盛頓成立“聯合國”,宣布對日、德、意等“軸心國”共同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自此便正式全面地展開。
1945年8月6日,美軍第一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投下。接著,9日,蘇聯對日宣戰。大批蘇軍分東、北、西三路同時開始進擊久據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自8月9日至13日,蘇日兩軍激戰的結果,日軍傷亡慘重,無力挽回敗局。8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照會中、美、英、蘇四國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宣言》。
與此同時,中蘇之間數度周折斡旋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也終于于8月14日在莫斯科簽訂。其主要內容包括:蘇聯援助國民政府,并尊重中國在東北的領土主權及行政的獨立。而且,這天斯大林元帥還聲明:在日本投降后的三個月以內,蘇軍全部由東北撤退(旅、大兩港除外)。
作者:[日]伊原澤周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8月15日(日本時間)中午,昭和天皇將《終戰詔書》內容,通過廣播告知全世界各國,并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告終。
中國抗日戰爭的出發點,實始于東北問題的解決。故日本宣布投降后的8月30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向國防最高委員會(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于1939年2月7日成立)提出《收復東北各省處理辦法綱要》,并派熊式輝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主任,蔣經國為國民政府外交部駐東北特派員,張嘉璈(公權)為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
11月3日,國民政府宣布《接收東北布告》說:“今后建設百端,至為艱巨,凡我東北同胞……內則協助行營與各級政府推行政令,俾復員與建設工作,咸得計日程功,外則親仁善鄰,一本中蘇友好條約之精神,與友邦人士推誠相見,互敬互助,以達成我兩大國家平等道義之合作,復興東北。”(見《國民政府公報》渝字No 898)
關于東北接收的最重要史料,除了中蘇兩國政府間往來的公文外,莫過于蔣經國及張嘉璈二人的日記。蔣的東北交涉日記,自1945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見《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第七編),主要是偏重于外交、政治、軍事等方面的交涉。記事簡略,而且,為時只有三個星期。張的日記,自1945年8月23日至1946年4月30日,主要是東北的經濟問題及產業的接收,寫得非常仔細,而且,為時在半年以上。因此,張嘉璈的《東北接收交涉日記》的價值,大大地超過了一般的史料。
1980年,寓居美國的中國學人姚崧齡氏為編寫張嘉璈的傳記《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上、下兩冊,1982年由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將張的《東北接收交涉日記》,按照月日節錄于該初稿上冊503至735頁內。被節錄之原文詞句,時有修正或刪除之處。
1961年,張嘉璈應美國加州(California)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Stanford University)之聘,任該所高級研究員,從事現代中國經濟及產業等研究,直至1974年為止。由于這種關系,故張將手中之《東北接收交涉日記》稿本贈送給該所,以供一般學人研究中國東北問題的參考。
由于張的《東北接收交涉日記》內容,不但涉及中國國內的國共和平談判問題,而且還與美蘇兩國在中國東北的利害沖突有關,故受到研究者們的重視。1989年,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Dr Ramon H Myers提出,與美國的Vassar College歷史教授Dr Donald G Gillin及Gillin教授的研究員Ms Dolores Zen,共同合作將該日記全文譯成英文,定名為Last Chance in Manchuria—The Diary of Chang Kia ngau,由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出版社出版。該英譯本日記,只是把中文原件的大意譯出來,以便于難讀中文的人們參考使用。
我感到該日記的史料價值極大,有助于研究現在的中國東北問題,乃據該日記手稿本,正確地一一抄錄出來,并加以點校與注釋,委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刊行于世,使讀者們都能看到第一手史料的真面目,以促使我們對近代東北問題的研究,更能向前推進一步。
在此,我要向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致以謝意,并感謝Dr Ramon H Myers及該所檔案館負責人Ms Carol A Leadenham的親切協助,以及張氏家人對史料的貢獻。
最后,有以下幾點加以說明。
一、原文中,括號形式有()、〈〉兩種。()為原文本來就有的括號,以示“附注”?!础禐榫幷吡砑拥睦ㄌ?,以示“說明”。
二、原文中,如“〈附件〉”,這“附件”并未與原文共存一處,故未能一并收錄下來,僅選其重要者四件,抄錄于后。
三、張嘉璈與蘇聯交涉時,蔣介石最為關心,時時指示張氏的書信計有十件,亦一并抄錄刊印,以資參考。
四、另收專題論文兩篇。
1 《從〈熊式輝日記〉看國民政府接收東北時“現場”的政治矛盾》(西村成雄)
2 《略述有關于東北的幾個問題》(伊原澤周)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