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誰給了食品安全“慣犯”可乘之機
為什么那些一而再、再而三被曝光的食品安全“慣犯”企業,其產品依然擺滿了超市的貨架?人們常說,食品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是法律、政府、社會力量、媒體、消費者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究竟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如果你對食品安全敏感,又喜歡逛超市,可能會對一個現象大惑不解:為什么那些一而再、再而三被曝光的食品安全“慣犯”企業,其產品依然擺滿了超市的貨架?
譬如,韓國現行的食品衛生法規定,故意制造、銷售劣質食品的人員將被處以一年以上有期徒刑;對國民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的,有關責任人將被處以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一旦因制造或銷售有害食品被判刑者,10年內將被禁止在食品領域從事經營活動。
不僅韓國如此。在世界范圍內,一旦生產企業出現食品安全責任事故,都將遭受法律和市場的嚴厲懲罰,很難逃脫關門破產的結局。2000年在日本,有著70年歷史的“雪印乳業”,就因為工廠停電和企業的不負責,變質的奶源流入市場,導致大面積食物中毒,最終企業只能破產倒閉。德國最大的面包生產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