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或應放手讓國企優勝劣汰
按照做大做強的國企改革思路,國企盈利能力事關全體國民利益,國民不能無動于衷。在吸取“抓大放小”教訓,保障各方公平的前提下,我們是否要重思國企改革思路,放手讓那些效益低下的國企在市場競爭中逐步自然退出?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近年,不少人認為國企經過十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已獲新生,正變得無比強大,覺得國有資產自己也能分一杯羹的人們,對國企也就寄托了越來越高的期待。甚至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聯合情況說明,也說要提高國企上繳分紅的比重。當養老金出現危機傳言時,人們又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國企,指望國有資本能解養老金之危。
然而,財政部2012年6月15日發布的一組數據卻很可能打破了國企強大的幻象。數據顯示,2012年1至5月,國企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161943.2億元,同比增長11.3%,但實現利潤卻只有8301.3億元,同比下降10.4%。營業收入增長,利潤卻不升反降。這意味著,國企盈利能力在快速下降。
更讓人警醒的是,2012年1到5月,國企凈資產收益率僅為2.4%。價值100元的凈資產僅能收益2.4元,這比一年期存款利率3.5%還要低1.1個百分點。2012年前五個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