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李三友個案

知青運動過去四十多年了,關于知青的話題不時地提起。究竟是“青春無悔”或“有悔”,并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但“知青”烙印是抹不掉的了,其中的一部分人,可稱之為“知青牌”人生。李三友算是一個個案。

責任編輯:朱又可

李三友在內蒙古錫盟阿巴嘎旗插隊時牧馬。 (劉曉陽/圖)

編者按:知青話題目前正因為熱播梁曉聲編劇的電視劇《知青》而備受關注和爭議。本文作者劉曉陽所寫的李三友(1947-2012),也是他同去內蒙古錫盟阿巴嘎旗的知青,返城后歷任北京55中教師、中國政法大學教師、北京市西城區區委組織部部長、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執行理事會理事,后來下海創辦企業。相比到農區插隊的知青,到草原牧區插隊的人當時平均月收入60元,伙食以肉為主,作者劉曉陽在致編者的信中說,相對來說他們算是知青生活中“最好也最浪漫”的一群了。

知青運動過去四十多年了,關于知青的話題不時地提起。究竟是“青春無悔”或“有悔”,并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但“知青”烙印是抹不掉的了,其中的一部分人,可稱之為“知青牌”人生。李三友算是一個個案。

本文所寫的主人公李三友,和他插隊的內蒙古草原一直保持著一種聯系。他與其他老知青一起資助、組建“草原戀合唱團”,發掘培養了蒙古族音樂人才,贊助、支持出版了第一部知青回憶文集《草原啟示錄》,支持、策劃了第一臺知青大型綜藝晚會《共和國的兒女——“老三屆”》。“草原戀合唱團”曾經出訪歐洲并在比賽中獲得兩項銀獎。李三友多次與老知青一起和企業界為內蒙古受災地區募捐。在他去世后的追思會上,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爾演唱了他生前喜愛的蒙古民歌。

唱“文革”中被禁的老歌

2012年4月5日清明節當天,李三友因肝癌在上海中山醫院與世長辭。我和他雖然在同一個公社插隊,卻沒插在同一個隊里,而且我和他熟悉起來也很晚。

我們是1968年8月底隨大批知識青年分配到最基層的生產隊。過了兩三個月,又來了兩批自動投奔的知青。其中一批是四名女生,都是一般人家的小孩兒。她們中的方英是來投奔她姐姐——我們隊師大女附中包(注:蒙古包)方小英的。孟曉青和李衛是來投奔她們包牛力的。另一批五個男生,馮江華、狄阜平、路書奇、秦曉和李三友都是四中的干部子弟。李三友患過小兒麻痹癥,右腿殘疾。

兩批人都被分到額爾登烏拉隊,尚未下到大隊時,方小英去公社看她妹妹,見到了這些人。路書奇說:“咱們頭一次見面,還是先來個自我介紹吧。我叫路書奇,路是走毛主席革命路線的路,書是讀毛主席的書的書……”剛說到這兒,秦曉和其他幾個人一塊兒笑著說:“奇是劉少奇的奇。”路書奇趕緊分辯說:“不是!不是!是打倒劉少奇的奇……”

草原地域太過遼闊,不同隊的知青之間很難來往。多年之后,不少知青已經開始返城。剩下的知青經過長年的“再教育”,革命豪情漸次衰退,但串營子聚會之風卻方興未艾。

有一次我們隊知青邀請別的隊知青來聚會。那次來的人比較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