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首部合拍電影《平壤之約》誕生記:“一定會把朝鮮最好的展現給中國人看”
“由兩方共同創作劇本”是《平壤之約》的合拍約定,這看似簡單的一條合約,在以后的兩年中卻耗去了雙方大部分精力。最后雙方都能接受的故事是“阿里郎”。
責任編輯: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陳浩民
《平壤之約》劇照。舞蹈是中朝雙方都能滿意的一個切口。電影初剪時只用了3分鐘“阿里郎”表演,受邀試片的年輕人們嫌短,后來被增加到7分鐘。 (《平壤之約》劇組/圖)
“由兩方共同創作劇本”是《平壤之約》的合拍約定,這看似簡單的一條合約,在以后的兩年中卻耗去了雙方大部分精力。最后雙方都能接受的故事是“阿里郎”。
“這是朝鮮六十多年來,首部對外合拍影片!”
“這是一部全方位展示今日朝鮮狀況的影片!”
在2012年6月16日開幕的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一部名為《平壤之約》的電影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打出這樣的宣傳語。
“中國也有‘阿里郎’嗎?”金基德向南方周末記者發問,提問的原因是,他在韓國聽說中國將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阿里郎”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息。
2012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有兩部關于“阿里郎”的電影,一部是韓國導演金基德的紀錄片,另一部是新疆導演拍攝的中朝首度合拍片《平壤之約》。
前者是一個人的“阿里郎”,數年前,金基德患上社交恐懼癥,過著隱居生活,他在片中哼唱著“阿里郎”。“理解痛苦,接受痛苦。這就是人生。”金基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后者是一群人的“阿里郎”,也可以說是中國和朝鮮的“阿里郎”。
2009年中朝達成初步合作意向,2010年8月電影報批立項,2011年10月中方攝制組正式赴朝開拍,2012年完成后期面世。這部電影經歷三年歷程,片名從《血染的照片》到《阿里郎》,再到《平壤之約》,幕后故事一波三折。
李廠長起意
2011年,新疆天山電影制片廠接到來自北京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一個電話。電話內容是:擬邀請該廠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出任一部中國與朝鮮合拍片的導演。
這個消息傳到西爾扎提·牙合甫耳中時,他很驚訝:朝鮮建國六十多年來,從未與國外合拍過電影;而他是新疆導演,此前與朝鮮和朝鮮題材沒有任何關系。
西爾扎提飛去北京,除了見中國電影局的領導,也見到這部電影背后的推手、投資方的李水合。李水合曾任山西電影制片廠廠長,人稱“李廠長”。他現在的身份是北京九州中原數字電影院線總經理。
這部合拍片最初以《血染的照片》的片名出現在廣電總局網站“立項合拍電影”片單中,其備案單位顯示的是:北京九州中原、朝鮮電影委員會對外電影合作社。
西爾扎提也是到了北京才了解到:這部電影完全由中國民間投資與運作,并非官方的“指定動作”,“要求我一定要用商業化的手法來拍”。但是,由于是中朝兩國首度合拍電影,中國電影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從劇本把關到主創人員選定,都要過問。也是因此,西爾扎提才被“欽點”。
能夠促成中朝跨國合拍,這位李廠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朝鮮人很喜歡中國電影,就像我們當年喜歡朝鮮電影一樣。”李水合前后去過朝鮮九次。
2006年,李水合第一次去朝鮮參加平壤國際電影節,當時帶去的電影《暖春》奪得電影節組委會獎。
得獎之后,李水合代表山西電影制片廠與朝鮮電影進出口公司簽署協議,將《暖春》贈送給當時的朝鮮領導人金正日。
2007年,該片又在平壤人民文化宮舉行了盛大的首映禮。此后,山西電影制片廠拍攝的“暖系列”《暖情》、《暖秋》陸續在朝鮮上映。除了電影院,影片還在朝鮮中央電視臺播放。
朝鮮人民對部分中國影視劇的熟悉和喜愛幾乎和中國同步。
在朝鮮最有名氣的中國演員是誰?“劉佳,就是演《任長霞》的演員。&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