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時刻】20年后,人類仍徘徊在原點
缺乏政治互信、缺乏有效的多邊環境治理機制、缺乏果敢的政治領袖,這一切讓20年的歷史輪回,讓本次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注定“體面地”失敗。
責任編輯:曹海東 實習生 張路延 鄭育杰 姚小云
里約+20峰會”期間,一名男子扮成死神的樣子,抗議人類對地球生態的破壞。 (CFP/圖)
缺乏政治互信、缺乏有效的多邊環境治理機制、缺乏果敢的政治領袖,這一切讓20年的歷史輪回,讓本次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注定“體面地”失敗。
里約熱內盧時間2012年6月19日,距離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即“里約+20峰會”正式召開只剩下一天的時間。會場內的安檢工作陡然嚴格了起來。從這天開始,包括中國總理溫家寶、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內的一百多位政府首腦將陸續抵達里約。
大會現場“里約中心”,本該在早、中、晚時間舉行的磋商會議大多臨時改為了閉門會議,6月19日凌晨,基于三天前發布的第一稿“巴西文本”,主辦國巴西再次拿出一份經過磋商的大會文本,這份文本將成為6月20日至22日各國首腦討論的基礎。
大會命運最終幾何,將取決于各國代表對于這份文本的接受程度。
“在這個53頁的文本中,一共有283段文字,其中只有6段是以‘We are committed to’(我們承諾)開頭,”voluntary“和‘voluntarily’(自愿的/地)這樣的字眼出現了13次,”在現場的綠色和平公共政策主管雍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道,“沒有任何具體的目標和時間表,這將是一份執行力非常弱的共識。”
伴隨著首腦峰會的臨近,經過三輪非正式磋商、三次預備會議以及無數小組磋商會議“洗禮”的各國談判代表們已經盡現疲憊。“最后這幾天的時間里,我們把文本弄得一團糟,”場內一位談判代表賭氣地說,“有這時間,還不如去海灘曬曬日光浴。”
與沉悶甚至有些絕望的大會相比,十幾公里外,里約城市最東端Flamengo的海灘,來自全球的非政府組織和巴西當地土著部落成員正在召開“人民峰會”,與里約中心的大會唱“對臺戲”。
“20年前,我是為了我自己的未來在奮斗;今天我是為了我孩子的未來而奮斗!”曾在20年前里約“地球峰會”上用演講讓世界沉默了5分鐘的加拿大女孩鈴木瑟玟再次來到里約。如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