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記者手記:一個讓社會不那么操蛋的老頭
有一個人天天夢想著喂飽所有人,而且一夢就是幾十年,如果不出意外會一直夢下去。
周圍是車水馬龍的名人,他坐著,我蹲著。跟他說話已經很費勁,他的聽力遠遠不如他的腦力靈光。姚晨被人簇擁著走到他面前,弓腰,“袁老師,我是姚晨。”他緩慢地看著這位在另一個領域更為風云的女士,“姚晨是誰?你是干什么的?”
就為了這個一面之緣的老頭,和朋友爭了半天,說來真是有些操蛋。在我看來真理之所以是真理,似乎是因為它沒有年齡和資歷的限制,就如同人們質疑袁隆平一樣,沒什么不可以。但他卻堅持認為,如果跳出一個人的時代來評價一個人,其實卻是最大的不客觀。
人人死后皆分功過,我始終認為袁隆平也并不例外,科學亦有局限,誠如不少人所言,對轉基因技術如果可以簡單地“二代而論”那就太簡單化了。不過,朋友的譏諷卻也令人無從接口,“問問那些質疑的人,卻有哪一個愿意出來試驗的?”作為一個從實證科學中走出來的人,他能想到的方法就是這樣,也只能這樣,但至少他抱著解決問題的目的。
質疑,質疑你的質疑;反對,反對你的反對。多元化的思維給了我們解剖一切的刀,卻讓我們找不到縫合心靈的線。其實,恍如生死這個問題,從沒有定論,一切來源于質疑,但最終歸于探索。
我們看到的始終只是努力,結果對我們自己來說到底又有多重要呢?看著一個老人為著自己的目標而奮斗,說實在話,有些凄涼,但卻同時也是一件打心底里艷羨的事兒。
整日為了如何喂飽自己而奮斗的我們,迷失得不知道哪兒去了。
現在,有一個人天天夢想著喂飽所有人,而且一夢就是幾十年,如果不出意外會一直夢下去。其實,撇開這個極度成功的老頭兒不說,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的人過得不如我們,但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方向,并且始終相信這個方向是對的,于是他們把大多數人用來迷失的時間,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兒。
找到原點的人,就找到了方向;而當所有人都像袁隆平一樣找到了原點,這個社會大概就不會那么操蛋了。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