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另一種表達專訪國務院醫改協調小組北大課題組負責人李玲教授

國內專家對政府增加投入、加強監管都沒有異議,存在爭議的是到底補供方還是補需方?補供方和供需都補是大多數方案的共識。其實兩條腿都可以走。

新的醫改要充分利用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利用大國的規模優勢。如果能搭上信息化的平臺,并利用好中醫文化,中國醫療可以實現跨越性的發展

  

“讓醫院回歸公益性”,李玲被外界看成是“政府主導派”的代表人物   余力/攝


中國的衛生總費用中,政府支出僅占17%左右,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是40%   數據來源:衛生部


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2003):中國比阿富汗還低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2006)


“政府失責”和“市場失靈”
    南方周末:您認為目前中國醫療體制的病癥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您開的藥方又是什么?
    李玲:病癥表現為看病貴、看病難,醫患關系緊張、一些健康指標下降等。病因還是我國的醫療體制出了問題。最根本的是“政府失責”和“市場失靈”,把市場和政府最不好的方面結合起來了。
    首先是政府責任的問題:改革開放近30年,對醫療衛生事業的定位一直不明確。我們把醫療衛生稱作“事業”,就應該提供公平、可及、可支付的服務,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投入卻一步步下降。1978年,全國衛生總費用中政府支出的比例是32.3%,到2000年,下降到歷史最低點15.5%,現在也只恢復到17%,比阿富汗還要低,更低于大多數中等收入國家。
    第二是市場失靈。公立醫院頂著公立的帽子,實際上基本是獨立的市場主體,自負盈虧,賺多少就花多少、發多少、做多少基礎設施改造,公益性淡化。財務、基礎設施投資、利潤的分配等應該政府掌握的權力不恰當地下放給了醫院,而人事權卻往往不在醫院。國際普遍經驗是,不能用利潤動機來激勵醫院,這是和企業最大的不同。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分別有85%、95%、84%、81%的醫院是非營利醫院,不允許分紅,花的每一分錢都受到嚴格的監管。
    理論和各國實踐都證明,醫療是市場失靈的領域。我們把這個市場失靈的領域交給市場,同時監管遠未到位,所以病因是“政府失責”和“市場失靈”并存。
&nbs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