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精選】“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考
“學問獨立,思想自由,為吾人類社會最有權威之兩大信條”,“淵泉”提出的這兩大信條,要比陳寅恪先生所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時間上早十年。而“淵泉”是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出過重要貢獻的福建人陳溥賢。
李慎之先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論作為思想家的陳寅恪》(《炎黃春秋》1999年12期)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陳寅恪在1929年所作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共同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而且一定會成為現代化以后的全中國人民的人生理想。
可以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非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有的,甚至其語言都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有的(中國古文中的“獨立”與“自由”與現代語言中的“獨立”與“自由”意義迥不相侔)。首先引進“自由”這個詞兒的是嚴復。他在日本學習西方變法維新而變成強國以后,在甲午(1894年)海戰中打敗中國海軍、朝野震動之際,于1895年提出,西方之所以強、中國之所以弱,原因就在于國民之“自由不自由異耳”。二十年之后,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自由”在全國知識界得到廣泛的討論,也得到廣泛的擁護,然而以干脆的語言標舉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個原則的,則不能不首推陳寅恪先生。
《隨筆》2012年第3期
這段論述非常明確肯定地提出,至今為現代學界所廣泛認同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一學術思想原則,最早是由陳寅恪先生提出來的,時間是1929年,緣起是為王國維紀念碑銘所作的碑文。李慎之先生文章亦提到,陳先生這里的“自由”“獨立”,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獨立”“自由”不可相提并論,它是現代思想語言范疇的新概念,而這一學術思想原則,也“并非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有”。換言之,或許中國傳統文化中亦有所謂“獨立”“自由”之詞匯使用,但其所包涵之思想內容,絕非現代思想中的“獨立”與“自由”?;蛟S是注意到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關乎“獨立”與“自由”思想之討論,在“五四”時代已然興起,斷非到二三十年代才引發知識界思想界之關注,所以李先生在上述論述中又加了“以干脆的語言標舉”一段話予以限定。
而一般議論陳寅恪先生思想學術人格者,也大多會提及這一為陳先生所高揚并奉行終生之學術思想原則。尤其是遭遇到種種壓力挑戰之下,陳先生依然能堅守踐行這一思想精神信條,進一步增強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為現代知識分子思想精神原則之嚴肅性、崇高性或神圣性。久而久之,人們似乎也接受了這樣一個說法,那就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一原則口號,最早是由陳寅恪先生提出來的。
事實果真如此嗎?在陳寅恪先生此文之前,尤其是在倡導自由、民主、獨立思想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亦不曾有人提出過相近觀點主張嗎?
不妨先來重溫一下陳寅恪先生所表述的這一思想原則之核心要義。
陳寅恪在王國維先生紀念碑銘中,是如何表述這一思想原則的呢?在這一受邀題撰的碑銘中,下列文字素為現代學人耳熟能詳:
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那么,在陳寅恪之前,在與陳寅恪幾乎相同的時代思想語境中,究竟是否還有人表述過相近的思想主張呢?
當然有。這里撇開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等幾乎與陳寅恪上述表述幾乎高度一致的若干思想言論不論,單就“五四”時期曾經一度產生過時代影響而今天幾乎已經全然泯滅于歷史塵埃之中的某些人與言,來看看是否還有類似觀點論述。
1919年4月13日,《每周評論》“特別附錄”——“對于新舊思潮的輿論”專版,一共四版,基本上是轉發全國各地報刊上相關言論。而在頭條“警告守舊黨”(署名“淵泉”,錄《晨報》)中,有這樣一段話:
學問獨立,思想自由,為吾人類社會最有權威之兩大信條,有敢蹂躪之者,吾儕認為學術界之大敵,思想界之蟊賊,必盡吾儕之力,與之奮戰苦斗,以擁護之。在昔帝王專制時代,往往因個人之愛憎,濫用權力,壓迫思想。然其結果,反動愈烈,卒莫之何。試問今日何時,舊派乃欲以專制手段,阻遏世界潮流,多見其不自量耳!
這段文字特別提出了“學問獨立,思想自由”這“為吾人類社會最有權威之兩大信條”,并旗幟鮮明地提出,有敢于“蹂躪”這兩大信條者,將被視為“學術界之大敵,思想界之蟊賊”。對于這兩大信條,此文作者亦提出“與之奮戰苦斗,以擁護之”。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此文作者提出“學問獨立,思想自由”這兩大信條的時代社會語境,正值“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新舊思潮論戰,其批評矛頭所指,為“帝王專制”時代的“濫用權力,壓迫思想”,這與陳寅恪在王國維先生紀念碑銘中所指,亦不無契合之處。
無論是從觀點主張的肯定明確來看,還是從闡述的思想高度與深度來看,“淵泉”所提出的“學問獨立,思想自由”這兩大信條,應該說并不遜色于陳寅恪先生所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一思想原則。更關鍵的是,“淵泉”提出的這兩大信條,要比“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時間上早十年。
而在《晨報》上發表“警告守舊黨”的作者“淵泉”,實為《晨報》負責人之一、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出過重要貢獻的福建人陳溥賢。
(經《隨筆》雜志授權轉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