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母親一起養老
57歲的陽社成在一家建材工地做大理石拋光,臨時工自1999年以來的常年狀態。他越來越苦惱:如何讓老母親安度晚年,也讓自己安度晚年?
2012年春節,女兒陽芬婷回娘家看母親,她給李鳳鳴買來一件過冬穿的棉衣 (蘇嘉溪/圖)
再干5年,體力活我就干不動了,如果國家不管我們養老送終,那還是得靠兒子啊
朱家嶺的山腰上剩下78歲的李鳳鳴一個人。3個兒子相繼搬離,房子空了下來,她的心也空了下來。
時常來探望她的只有大兒子陽社成,他在一家建材工地做大理石拋光,自1999年下崗以來,臨時工是他的常年狀態。他57歲了,越來越苦惱:如何讓老母親安度晚年,也讓自己安度晚年?
上崗下崗
1975年,20歲的陽社成有了第一份工作,在湖南冷水江市玻璃廠當學徒工。在這家廠他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筆工資,20元。他花了5毛錢給弟弟妹妹買雪糕,剩下的悉數交給了父親。1976年,他被單位派往哈爾濱考察,那是他一生中去過的最遠的地方。
1979年玻璃廠虧損,陽社成調到了冷水江市第三水泥廠。水泥廠和玻璃廠一樣屬于集體企業,是冷水江街道辦事處的下屬單位。在水泥廠,陽社成進入煅燒車間,負責給立窯添煤加炭。
“那時工作實行三班制,早中晚三班,一個星期休息一天。”陽社成在上千度的高溫立窯前干了19年,眼睛受不住炙烤,漸漸抬不起眼皮,最終變成了一條縫。眼皮常年耷拉,讓他形同盲人。
26歲那年,媒人給他介紹了一位鄰縣的農村姑娘。條件是,解決女方的城市戶口和工作。那個冬天,陽社成提著禮品,徒步一百多里山路,來到了新華縣吉慶鄉梅花洞村,從山溝溝里將那個從未謀面的姑娘帶回家。
80年代是國企職工最美好的時光,妻子鄢云也順利地拿到了城市戶口。這段婚姻還給她帶來了一份國企工作——冷水江市耐火材料廠食堂炊事員。
1981年,陽社成與妻子鄢云生下一子,取名陽希,寄意陽光與希望。每個月拿著固定的薪水,享受著國有企業的各種福利,生活頗感優越,“小的時候,我吃得最多的就是蜂皇漿,那時候獨生子女都可以去工廠里領。”
但是這種優越很快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急轉直下。陽社成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