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紅色香港
上世紀50年代起,香港左派攝影師蒙敏生開始將他的鏡頭對準了香港的勞工階層和市井社會。那些藏在獅子山傳奇背后沉默、平實甚至是苦澀的市井風貌。農民、漁民、碼頭工人,作坊、工廠、有軌電車、市井茶肆……都是他拍攝的主題。
1967年10月1日,香港左派社團在街頭搭起天安門城樓模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8周年活動 (蒙敏生/圖)
上世紀50年代起,香港左派攝影師蒙敏生開始將他的鏡頭對準了香港的勞工階層和市井社會。彼時的香港攝影圈,還是沙龍攝影的天下,唯美、風花雪月的題材大行其道,常有沙龍攝影的影賽,填充版面的永遠是摩天大樓、霓虹燈、夜總會、賭馬場,朝氣蓬勃、物欲橫流的香港像一劑強心針刺激著人們向前、也向錢奮進。
1970年,香港大嶼山居民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1周年的活動 (蒙敏生/圖)
蒙敏生記錄的卻是香港的另一面。那些藏在獅子山傳奇背后沉默、平實甚至是苦澀的市井風貌。農民、漁民、碼頭工人,作坊、工廠、有軌電車、市井茶肆,民俗風情、工人運動、市政變遷,都是他拍攝的主題。
1966年,香港,老人與小孩一起學習毛主席語錄 (蒙敏生/圖)
在香港,蒙敏生這樣的攝影師一向被歸為左派攝影師。他曾與香港“紀實攝影”領頭人、《文匯報》前攝影部主任陳跡一起用手中的“祿萊”120相機記錄過香港勞工階層的生活。上世紀50年代,這個群體還包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