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永遠站在種種“之間”
他在中國與西方之間,在學問與現實之間,在學術獨立和影響決策之間,也在象牙塔與“體制內”之間。他永遠在種種“中間”,他像是“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樊美玲
他在中國與西方之間,在學問與現實之間,在學術獨立和影響決策之間,也在象牙塔與“體制內”之間。他永遠在種種“中間”,他像是“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林毅夫是最被主流接受的經濟學家。”他的同事陳平教授評價。
無論在世界經濟學界,還是中國官方或民間,林毅夫無疑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
“在北京,不管林毅夫走到哪里,都會有人要與他合影,我很好奇,他到底是個首席經濟學家還是一個籃球明星?”曾和林毅夫一起到過中國的世行同事Sherlock問。
在中國與西方之間
林毅夫是一個站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人,這與他的獨特經歷密切相關。
1975年,作為現役軍人,林毅夫被臺灣軍方送到臺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攻讀MBA,成為臺灣較早拿到MBA的人之一。此前,他在臺灣大學農工專業肄業入伍,并在軍方所屬的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成為臺灣軍方的“典型”。
1979年泅水來到大陸后,林毅夫在北大經濟學院選讀社會主義經濟學專業。其時,中國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改革剛剛拉開序幕。
一年后,剛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芝加哥大學教授舒爾茨到訪北大。在臺灣受過良好英語教育的林毅夫在同學中脫穎而出,成為舒爾茨的翻譯并得到賞識。
在舒爾茨的推薦下,林毅夫于1982年來到芝加哥,在這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扎堆兒的自由市場經濟學派重鎮,林毅夫接受了四年系統的經濟學訓練。
林毅夫的導師舒爾茨,專注于農業經濟研究,并在197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為林毅夫日后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認可有諸多加分。
林毅夫曾在多個場合談到在芝大4年求學生涯對自己人生的影響。“芝加哥大學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就是國外學生的博士論文,寫自己祖國所發生的問題。鑒于中國農村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我的博士論文是《中國的農村改革:理論和實踐》。這篇論文被舒爾茨評價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 在世行期間出版的自選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