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巨人急尋買家,非主流中資頻頻逆襲:新能源,進入“中國收購”時間

他們不是中國新能源行業傳統意義的“高帥富”,卻在歐債危機背景下,發起一次次“非主流”并購,吞下曾讓他們艷羨的歐洲新能源巨人。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杰拉德·萊昂斯最近甚至表示,“我們正從‘中國制造’階段進入‘中國收購’階段”。

責任編輯:曹海東 何海寧 實習生 姚小云 周瓊媛 張路延

歐債危機下,中國的新能源買家紛紛將目光鎖定那些面臨破產的歐洲新能源公司。 (曹一/圖)

他們不是中國新能源行業傳統意義的“高帥富”,卻在歐債危機背景下,迅速尋找戰機,低價抄底,發起了一次次“非主流”并購,吞下曾讓他們艷羨的歐洲新能源巨人。

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杰拉德·萊昂斯最近甚至表示,“我們正從‘中國制造’階段進入‘中國收購’階段”。

密集“求收購”

花5萬歐元能做什么?看一次歐洲新能源公司運營數據的機會。不過,這已經是2011年的往事了。

現在,不用花錢,“賬簿隨你翻”。

令人驚奇的事不止這些。歐洲一家著名新能源企業原來的估值達到18倍市盈率,但現在僅4-5倍就賣。另一家2012年年初時還稱必須全部打包出售的公司,最近也松口說“分開買也可以商量”。

理想中的買家幾乎都來自同一個地方——中國。

過去半年內,全球第四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天合光能就收到了至少50家歐洲同行的收購請求,其內部人士預計僅太陽能行業就可能有近100家歐洲公司在市場上待售。另一家美國上市公司晶科能源最近也收到了近十個類似收購請求,這一數字在2011年底之前幾乎為零。

同樣忙碌的還有試圖撮合交易的中介“媒人”。過去三個多月,長駐歐洲的挪威非營利性機構Green Business Norway中國市場總監董娜開始奔波于中國各地,她有十幾個“燙手”的歐洲新能源項目等待出手。

這一切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都難以想象,彼時中國新能源企業還羽翼未豐。如今,歐債危機下,越來越多的歐洲新能源資產開始在中國低調求買家,他們大都因資金短缺而面臨破產危險。

迅速崛起、擁有充裕資金的中國新能源制造業新貴是不錯的求婚“對象”。撮合交易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