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土改,難復制的試點

深圳在此輪土地改革中,將獲得完整地權。它是全國唯一一個所有土地全部國有的城市,地方政府失去了大規模征地的獲利空間。這是深圳成為“兩權合一”改革試點的重要條件,也是改革難以在全國復制的重要原因。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劉洋

深圳的城中村,土地權益極為錯綜復雜。 (CFP 蔡芒/圖)

深圳在此輪土地改革中,將獲得完整地權。

它是全國唯一一個所有土地全部國有的城市,地方政府失去了大規模征地的獲利空間。這是深圳成為“兩權合一”改革試點的重要條件,也是改革難以在全國復制的重要原因。

“兩權合一”的方案

剛剛獲批的《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收獲得最多的評價是“看不懂”。

《總體方案》公布后不久,深圳市住房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藹貧在微博中質疑,各級政府領導都說意義重大的深圳新土改“蒙著神秘的面紗”,“現在人人都在打聽,專家都在抓耳撓腮”。

這正是市場共同的疑問。曾做過大量相關課題研究的深圳市綜合開發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憲法的解讀是:“外界看不明白,是因為方案本身就不想讓太多人看明白。”

劉憲法多年從事宏觀經濟研究,曾主持多項地方政府招商和舊改規劃。他的觀察是:深圳在此輪改革中,通過試點獲得一項各城市都垂涎不已的“特權”——兩權合一。

劉憲法判斷的理由是,在過去30年城市化進程中,中央和地方在土地管理制度上始終在進行政策博弈,因為這是地方手中唯一可掌控的資源。

上世紀90年代銀行體制和分稅制的改革,使地方政府喪失了對資金的控制權,同時大量稅收也向中央政府集中。土地幾乎成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城市建設的唯一“支點”——通過土地招商引資,通過土地融資,補充地方政府財力不足。深圳在1980年代仿效香港所推出的“土地有償使用”模式,迅速成為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的重要政策工具,并由此衍生出全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財政”機制。

要有效將土地資源資本化,地方政府需要兩項土地控制權:一是城市建設規劃權;二是土地利用指標。前者是設計城市發展空間,后者則關系到城市發展的新增土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