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歷史不該被遺忘”——湯德勝知青攝影展側記
湯德勝的攝影展來了許多知青。從布展開始,他們就涌動在門外,要幫忙掃地,要擦鏡框,要為1960年代至今持續記錄知青生活的湯德勝披錦旗。這場名為“知青——穿越時間的重量”的展覽讓他們覺得自己未被遺忘。
責任編輯: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陳浩民 謝姍蓉
湯德勝作品《工地廣播站》。此次展出的作品中,表現熱情勞動場面的占多數,影像中人物大多帶著蘇聯畫報式的燦爛笑容。湯的創作方式和影像特點也引發了評論者的討論。 (湯德勝/圖)
湯德勝的攝影展來了許多知青。從布展開始,這些正要衰老的面孔就涌動在門外,要幫忙掃地,要擦鏡框,要為1960年代至今持續記錄知青生活的湯德勝披錦旗。
這場名為“知青——穿越時間的重量”的展覽(下簡稱“知青展”)讓他們覺得自己未被遺忘。
湯德勝心有余悸,只拿出118幅相對平和的作品展出。法國策展人黎靜認為,“重要的是,現在把照片拿出來,趁還有人能發言。”
湯師傅的知青“系統”
2012年6月21日下午,張皓月在禮堂倒數第二排站得筆直,為了穩住手里的錦旗,小臂微微顫抖。實際上,從百米外的主席臺望過來,并看不清錦旗上的字:“得其精神”。常州運河五號創意街區的禮堂由廠房改造,現在擠滿了人,5分鐘后,“知青展”就要在這里開幕。
1968年10月的一天——毛主席剛發出了最高指示,要知識青年去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作為安徽省淮南市第一批知青,15歲的張皓月坐在禮堂第一排,兩萬五千多人到場歡送,鑼鼓喧天,“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家里本為張皓月填報到近郊插隊,她跑去改成大別山,“人家問我,為什么要去那兒,我說,‘最遠的地方不是可以鍛煉人嗎?’”
在那個年代奔赴鄉村的數千萬知青中,這樣的抱負并不罕見,也是啟動湯德勝創作的靈感之一。“當時董加耕、邢燕子放棄讀大學,回鄉務農,毛主席邀請他們參加壽宴,廣播里都有報道,感動了我,&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