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到傳說——略說何炳棣先生的人口研究

2012年6月,何炳棣先生以95歲高齡仙逝,引起了學術界強烈的反響與緬懷。他的《明清人口論》一書上卷“官方人口記錄”,對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人口、人丁以及1953年人口普查進行了制度史的研究,是最為學界推崇的部分,但也存在大量問題。

責任編輯:劉小磊

以現在的眼光看,何炳棣先生的人口史研究存在不少問題。

2012年6月,何炳棣先生以95歲高齡仙逝,引起了學術界強烈的反響與緬懷,他一生所取得的學術成就,得到了高度的評價。據報道:“一向以最高標準要求學術著作的余英時教授,亦肯定何炳棣的學術成就,尤其是《明清人口論》一書,但對《明清社會流動史論》則有所保留。”這里的《明清人口論》,即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1368–1953,有葛劍雄先生譯本,再版時何先生定名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該書共兩卷,上卷“官方人口記錄”,對明代、清代、民國時期的人口、人丁以及1953年人口普查進行了制度史的研究,是最為學界推崇的部分,但存在大量問題,以下即按時間順序一一指出。

明代人口研究的問題

何先生認為明初的人口統計在大部分地區“無論就其條令規則還是實際效果而言都接近于近現代人口調查”,雖然有遺漏,但總體可靠,而以后的人口數字逐漸脫離了實際,胡編亂造。他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明初的戶口登記制度,并認為某些地區方志中記錄的平均每戶的人數(戶的規模)比較“合理”,但如按同一標準,被他全盤否定的宣統至民國的人口統計要比明初可靠得多。

近年來,隨著原始人口登記資料——黃冊底籍的發現與利用,進一步提高了明代人口的研究深度,明中后期的黃冊中有大量超過100歲的人口,他們并非自然人,而是納稅單位(戶)的名稱,這是破解明中后期人口統計數字真相的一把鑰匙,何先生并未發現這一關鍵。

清朝人丁研究的問題

曹樹基在《中國人口史》(清時期)中高度贊揚何先生的研究:“筆者尤其推崇何炳棣對于‘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