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裙子,一條很大很大的裙子 郭培:裙擺的秘密
在中國,沒有人愿意為“設計”這種更高級但相對無形的勞動埋單,哪怕是有消費能力的富人。更多的時候,他們把設計師看作一個裁縫。他們只愿意為兩樣非?,F實的東西掏錢:材料成本與工人的勞動時間。
責任編輯: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陳浩民
郭培迷戀大裙子,追求極致,這無意中契合了春晚舞臺對服飾美輪美奐的需求。2009年春晚,宋祖英那條由潔白變幻為鮮花綻放的著名“大裙子”,也是出于郭培之手。 (CFP/圖)
一次時裝秀結束后,郭培指著一件耗費50000小時的衣服對媒體說,做這么一件衣服相當于一個工人不眠不休六年生命,她將這個過程稱為“生命的轉移”。
由于工藝繁復,制作時間漫長,在時尚圈,人們習慣稱郭培為中國的“高級訂制設計師”。擁有嚴謹制作流程的高級定制由一對一的專屬設計師為客戶進行多次試裝與量身剪裁,“寸尺寸金”的面料與百分之九十的純手工制作令其價格不菲。
郭培的客人是如今中國最有權力與財富的女性,然而,真正令她聞名的卻是那些國家級的大型活動:她為北京奧運會設計了頒獎服,紐約時代廣場的LED屏上范冰冰向美國人民展示的那套青花瓷禮服也出自郭培之手,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每年春晚有百分之九十的衣服出自她的工作室“玫瑰坊”。
郭培當然了解中國。當談起自己的衣服時,她喜歡強調其工藝與不計成本的一面。北京奧運會的閉幕式上,郭培為與多明戈演唱《愛的火焰》的宋祖英設計了一條銀白色禮服,這套禮服由十幾個工人24個小時輪班,花了上萬個小時制作完成,除了中國傳統刺繡,他們主要的工作是將20萬顆施華洛世奇水晶鑲在裙子上面,這也令當時施華洛世奇香港公司的同類水晶被訂購一空。
設計師?你是說裁縫吧?
當你告訴別人你學服裝設計,他們會認為你學的是一門裁縫。當人們知道了自己有鄰居是一個裁縫,他們很開心,千方百計地希望你能為他們做衣服。
2009年“一千零二夜”時裝秀上,郭培找來78歲的名??ㄩT,為自己設計的皇后禮服走T 臺。禮服全部用刺繡完成,兩個厚達幾十厘米的袖子一直垂到地上。走秀過程中,兩個男模幾乎并肩架著卡門走完全程。郭培希望以此展示皇后“承載著一個國家”。 (郭培/圖)
1986年,郭培畢業于北京第二輕工業學校服裝設計專業,她是全中國服裝設計專業的第一屆畢業生。那時候,并沒有多少中國人能真正了解設計師是什么,“當你告訴別人你學服裝設計,他們會認為你學的是一門裁縫,”郭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人們知道了自己有鄰居是一個裁縫,他們很開心,千方百計地希望你能為他們做衣服。”
事實上,比起培養具有藝術水準的設計師人才,成立服裝設計專業對于當時中國而言有另外更實際的考慮。
當時,中國的紡織部與輕工部都有服裝部門,但兩者側重不同,輕工部更多管理的是一些小作坊,它的服裝部門是裁縫店一類的小型手工店鋪;紡織部則跟一種工業化大紡織生產聯系在了一起,它的服裝部門是大規模流水線式的成衣制造。
1980年代中期,為了解決中國人穿衣服的問題,政府決定將輕工部的服裝部分歸到紡織部,大力發展紡織業與成衣制造,這個時候,紡織與牛奶、體育一樣成為舉國體制思路下的一個產業——郭培的服裝設計專業就是這個服裝的工業化浪潮的產物。
與大部分同學一樣,畢業之后,郭培去了一家成衣公司工作,在一個缺少版權保護的行業,很多設計專業的畢業生所做的事情只是不斷抄襲外國設計師的版式,再將它們復制到中國的紡織生產線上。
很快,郭培成為了對當時中國很重要的一個設計師,在一家叫做“天馬成衣公司”工作的三年里,她設計的款式賣到了36萬件,也因為銷量,1996年,她被評為中國十大設計師,在1990年代,郭培輕松地拿到了30萬到50萬元的年薪。
然而這卻給郭培帶來了痛苦。當在街上看到有人穿著自己設計的衣服,她都覺得這些衣服太丑了,“有時候在我自己的貨場,我會故意繞著走,我不想看到自己的設計。”
盡管誕生在一個大規模生產成衣的年代,郭培卻是一個徹底的浪漫主義者。
畢業創作時,她第一次產生了要做一條大裙子的念頭。但在當時怎么把裙擺撐起來,怎么把裙子做大,上了四年服裝專業課的郭培一無所知。“我去問老師,但我的老師也不知道如何去做這種衣服,他讓我去人藝看一看話劇演出服是怎么做出來的。”
在人藝,郭培從一個歐洲貴族題材的話劇里的中世紀的宮廷服裝里得到了大裙子的技巧:“它的裙撐由一公分寬的竹條制成,竹子裙撐外面包裹著棉布做的另一層裙撐,更外面才是真正的裙子。”郭培至今記得那條裙子在過門的時候如何地被輕盈地擠扁,又如何地一下子優雅地展開。那一年,她縫制出了一條在全班26人的作品中最大的裙子。
要鉆戒,還是要十萬匹布料
郭培與一位市值百億的園林民營企業女老板格外投緣:郭培渴望把每一件裙子都做成皇后的禮服,這位園林女老板則要把每一個園林都做成圓明園,她們誓要做傳世精品。
衣肩上的牡丹刺繡。相比設計版型的變化,郭培更熱愛在這些版型的基礎上嵌入各種高貴的圖案。她甚至想過把一套古董家具縫在衣服上。 (Magic/圖)
郭培對龐大有一種狂熱的愛。
1997年,郭培認識了現在的丈夫,一個臺灣商人,他的家族一直在意大利做面料生意。他帶郭培去看過他在歐洲的工廠,在那里,郭培見識到了從未見過的昂貴布料。當時在大陸的好面料只有棉與絲綢。
不久之后,郭培把他介紹給了準備拍攝《大明宮詞》的李少紅,很大程度上,那些國內無法找到的布料極大地成就了《大明宮詞》當時獨特的美學。
在意大利一個百年紗線廠,郭培去到他們的庫房:“那里有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太太,她在那已經工作了四十年。”老太太在那一天里給郭培做了七種紗線,“你可以提出任何一種想法,機器可以給你做出梭、抽、捻等不同效果。”這讓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設計師非常興奮。“然后你就知道怎么做紗線了,你對面料產生了本質的認識。”
求婚時,臺灣商人問她,你要鉆戒還是要十萬匹布料?郭培選擇了后者?;楹?,他給了她六萬米各種布料任妻子支配。
1997年,郭培帶著攢下的60萬元離開成衣公司,創立了玫瑰坊時裝有限責任公司。當中國沉浸在成衣大規模生產運動中時,她走向了一條完全相反的創作道路。
當時,由于工藝復雜,無法工業化批量生產,很多中國民間工藝受到了極大冷落,在一個社會主義新國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