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后“歷史認識”的思想水脈

中日兩國歷史教科書存在顯著的不同,中國是通過強化對近代百年“屈辱史”的教育,培養“愛國主義”;日本對近現代史著力較少,側重于古代史的教育。這意味著,中日兩國的年輕人對“歷史認識”存在嚴重分歧和信息不對稱。

近日,甘肅省教育廳發布微博證實“甘肅農業大學‘堅決制止’日本青年學者加藤嘉一赴該校訪問”,并稱“該舉措是在了解到網友的抵制呼聲后,經與校方聯系予以制止的,加藤嘉一公開質疑南京大屠殺的真實事實,是任何理智的中國人所不能忍受的,不制止是失職”、“個人受委屈可忍受,民族榮譽和自尊一點都不能受玷污,這應是中國人的底線。”

對于加藤而言,這恐怕是意料之外的事,但換個角度而言,若能引起中日對“歷史認識”問題的再思考,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談及日本人的“歷史認識”、為何“不反省”,國內大多歸咎于戰后戰犯重回政界等原因,卻較少關注戰后日本思想水脈的流向轉換,本文試著做一下粗略的解讀。

長期以來,我們對日本的認識都遵循將“一小撮右翼”與“友好的日本人民”區別對待的“二分法”原則,但正如石原慎太郎的支持率居高不下、“購島計劃”得到民意支持所顯示得那樣,當我們批評“右翼”時,“友好的日本人民”并不與我們為伍。于是,我們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疾呼日本正走向“右傾化”、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輿論甚囂塵上,而對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歷史仍只有一個模糊的認識。

北海道大學教授高井潔司將影響中日關系的因素分為三類:釣魚島主權、油氣田開發及臺灣問題等是“潛在因素”;參拜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南京大屠殺等屬于“刺激因素”;中日媒體都心存警戒和“情緒化”報道則構成了“助長因素”。

雖為“刺激因素”,但“歷史認識”問題無疑是中日之間最敏感的地帶,也是造成兩國國民理解鴻溝的主因所在。一個民族如何&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