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興 雕刻小說
王文興這位臺灣作家是當代華語文學最受爭議的人物之一,曾是臺灣在蔣介石時代的“五大毒草”之一,作品不多,惜字如金,每天只寫35個字,他進行的始終是一場與文字的浴血奮戰。
王文興在方所 (方迎忠/圖)
這位臺灣作家是當代華語文學最受爭議的人物之一,曾是臺灣在蔣介石時代的“五大毒草”之一,作品不多,惜字如金,每天只寫35個字,他進行的始終是一場與文字的浴血奮戰
6月30日,臺灣作家王文興在廣州給讀者講孟郊的詩。這是他推崇的詩人,他為孟郊沒在文學史上獲得應有的地位抱不平。他逐字逐句地分析,嗓音深沉而富有磁性——“詩不是沒有邏輯的文字”,“大膽修改現代讀法,得到更高的音韻上的美感”,“陶淵明有一種剛硬的高潔,孟郊更柔和、悅耳,不會厭倦。”
此前,一部分讀者已經看了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放映結束時,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紀錄片呈現了小說家豐富且迷人的世界,即使他的小說語言晦澀到“把部分讀者趕出去”(學者李歐梵語),“創造了不一樣時空密度的世界”(作家胡淑雯語),也不妨礙他整個人散發出一種打動人心的純粹的力量——他背一只紅色雙肩包,包里常年塞一本孟郊詩集,坐在巴士站等車時便能讀到旁若無人之境;也會為路邊偶然發現的一簇簇淡紫色小花感嘆“真是好看”;打開窗,天上云的變化已經看不過來了。而片中,一臺架在他狹小書房外的攝像機,像深入人體的醫學儀器,探測到一個作家最隱秘的世界——
王文興
生于1939年,當代華語文學最受爭議的小說家之一,早年與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志,曾任教于臺灣大學外文系,著有長篇小說《家變》、《背海的人》。2011年,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他每天只寫35個字,僅僅35個字也會耗掉他兩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他在寫作時經常不自覺地拿筆用力戳稿紙,或在紙上畫凌亂的線條和符號。那間猶如牢房的寫作室里一無所有,只有一場與文字的困獸之斗。即使表達一個意思微弱的句子,他也要用最旺盛的體力來完成。
“凡是我寫過的,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