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別處
中國高考長期偏重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育,管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高考試題,將是一個有益的參照。法國的高考試題,哲學思辨深入骨髓,甚至成為舉國談論一時的話題。美國人熱衷于用理性思維來思考文科。
責任編輯:楊繼斌 蘇永通 葉偉民 曹筠武 實習生 謝雪 林珊瑜
當地時間2012年6月18日,法國高中畢業會考舉行,學生參加哲學考試。 (FREDERICK FLORIN/東方IC/圖)
中國高考長期偏重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育,管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高考試題,將是一個有益的參照。
法國的高考試題,哲學思辨深入骨髓,甚至成為舉國談論一時的話題。
美國人熱衷于用理性思維來思考文科。
香港和臺灣的高考試題在堅持傳統的同時,也開拓了新文化。
2012年6月,一套法國“高考作文”題目在互聯網上攪熱了中國的高考月。她實在個性非凡——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對于思想桎梏的解脫?解釋“亞里士多德在《尼科馬可倫理學》中有關“責任”的論述,解釋休謨在《道德原則研究》中有關“正義”的論述……
法國青年們有著無數種方法去獲得分數,但唯一得零分的情況則是——照著參考或范文寫。中國網民評價其“充滿了文藝范兒”。
而掃視全球,對比不同地方的高考則更顯豐盛而有趣。當法國人在高考作文中談論尼采的哲學、阿奎那的神學和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時,美國人在用嚴謹的邏輯分析文學作品;當香港人在通識教育卷中爭辯回歸后的身份認同危機;臺灣人則在公民社會卷中反思解嚴以來的利弊得失和社會運動的局限。
縱使各有側重,但一個共識正在世界范圍內整合并嘗試證明——高考題可以指引年輕人對理性思維、創新能力和公民素養的追尋,開創多元和開放的社會。
在哲學的國度里
法國人比任何地方的人都酷愛哲學,當然也包括她的高考,每年開考的第一天,考生們就被要求寫一篇洋洋灑灑的哲學論文,而且是在4小時內。
2012年,一道法國高考題在中國引發了關注——“請解釋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關‘德行’的論述”。
這是法國學生們的學習內容,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在法國,每個高中學生都必須學習哲學:文學類的學生每周要上8個小時的哲學課,經濟和科學類的少一些,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