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松鼠會】大手拉小手:如何降低新生兒死亡率

人類對新生兒的未來態度積極,不管利用什么手段,相信能殊途同歸。而中國先后靠赤腳醫生和醫院降低了新生兒死亡率。在預測中,中國及周邊地區最有希望率先達到高收入國家的水平線——3.6‰的新生兒死亡率。

每年有10萬本不想懷孕的女性死于分娩,60萬不想懷孕女性的孩子在出生1個月內死去,而其中很多人卻對避孕羞于啟齒。造成這種現狀的社會、文化、經濟因素在短時間內難以獲得質的改變,但不代表我們束手無策、毫無作為。以下內容,希望能告訴讀者現今全世界新生兒死亡現象的概況、成因以及解決之道。

人的一生中最容易死的4周是剛生下來的4周;其中75%死在第一周;第一周中最容易死的是第一天。唉,剛來報道就是小戰士。

全世界為此非常焦慮。為了讓更多孩子度過他們的5歲生日,聯合國在《千年發展計劃》中立下雄心壯志,希望到2015年兒童死亡率比1990年降低三分之二。如今期限臨近,我們卻遠落后于計劃。前面20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平均每年只降低了2%,這意味著后五年必須有奇跡發生,才能趕上目標。死亡兒童近一半死在4周內。并且隨著全球經濟和衛生水平提高,營養不良和感染現象變少,大孩子的生命少了不安全因素,新生兒死亡的威脅就突顯了。所以,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真是技術活兒,也成了攻堅的目標。

從下圖可進行區域間比較。圓餅代表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餅越大死亡人數越多。如果打破顏色區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永遠是孩子的地獄,8個里面會死1個;而發達國家同比143個只有1個。餅中淺黃色代表新生兒死亡,即28天之內死去的嬰兒,平均下來能占小半張餅。

嬰兒一出生為什么會死呢?不同地域主要死因不同,但窒息、早產并發癥和先天缺陷總是三大死敵。

首當其沖的是窒息,就是出生時和出生后的缺氧,很多器官都受不了“憋氣”,尤其是大腦。出生前胎兒還沒開始自己呼吸,靠媽媽的血液提供氧氣,媽媽血壓下降就會影響胎兒大腦的供氧;好不容易爬出來喘口氣,卻可能被嘴里的羊水嗆到。

為了對付這個難纏的殺手,美國《幫寶寶呼吸》項目向全球伸出援手,給需要的國家和地區售賣特制的小盒子,好讓經驗不足的助產士學習如何處理嬰兒出生過程的各種狀況。盒子里包括操作手冊和實戰工具,包括一個充水小娃娃、面罩呼吸器,和一只企鵝造型的吸液器(吸嘴里的液體)。娃娃不僅外形逼真,更重要的是它的關鍵部位——胸,只有被正確“開始了呼吸”才會鼓起來。呼吸器和吸液器都是可滅菌后重復使用好幾百次的真家伙。

操作說明簡明而細致,“黃金60秒”中會發生多少事,外行也一目了然。如果哭了給媽媽,如果沒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