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女孩”夏華斯來華尋親第45個故事
一個叫夏華斯的耶魯女孩來中國尋找親生父母。她見了44個家庭,但無一成功。在那44個故事里,她讀懂了中國,養母瑪格麗特讀懂了她,一些多年來為遺棄女兒而心存不安的人們,也得到各自內心的寬慰。
夏華斯肩上沉甸甸的包,約有五斤重,尋親路上片刻不離身。那是她花了近10個月的時間整理的資料,從嬰兒時期的照片、福利院提供的圖片到她在美國的成長經歷 (周超/圖)
一個叫夏華斯的耶魯女孩來中國尋找親生父母。她見了44個家庭,但無一成功。在那44個故事里,她讀懂了中國,養母瑪格麗特讀懂了她,一些多年來為遺棄女兒而心存不安的人們,也得到各自內心的寬慰
法律上來說,夏華斯(Jenna Cook)的生日是1992年2月2日,她喜歡這個日子,“好記”。但在生命開始的20年中,這始終是她的掙扎——大概出生一個月左右,她被遺棄在武漢宗關辦事處附近。之后,一個叫瑪格麗特的美國單身女人領養了她。她也是中國開放國際領養的第一代孩子中的一員。
從5月17到7月12日,夏華斯在中國度過8周的時光,已經是耶魯大學人類學專業學生的她,希望這次旅途可以為她找到親生父母。借助媒體,在她的中國“故鄉”武漢,她接到一二百個認親電話,與44個家庭見面、聊天,傾聽他們的故事,擁抱、流淚、合影,與36個家庭做了DNA比對,結果,皆是令人失望的陰性。
然而,這并不是一場一無所獲的旅行。在那44個故事里,她讀懂中國,瑪格麗特讀懂她,一些多年來為遺棄女兒而心存不安的人們,也得到各自內心的寬慰。
杭州來人
身穿粉色上衣的跛腳女人走進會議室。她的臉色暗紅,有點慌張。男人跟在后面,有點不好意思地低著頭。
夏華斯尋親所帶來的尋親海報、相機和記錄本 (周超/圖)
這是6月6日認親會的第一個家庭。
女人坐下來,在長桌把頭的位置,男人坐在她的下首。對面是等候多時的夏華斯。她穿著干凈的點飾深色連衣裙,那是她最喜歡的衣服。夏華斯右邊是美國媽媽瑪格麗特,再右邊是武漢電視臺編導柏玉娟,協助這對美國母女與中國家庭溝通。
粉衣服的女人開始講述她的故事。他們是湖北應城人,在杭州打工,這次特意趕來,是因為他們在1992年二三月間第4個女兒出生后,遺棄了她。
“養不活。”女人說。
這個被遺棄的孩子還沒來得及取名字,家人只叫她“四四”。她出生前,家里已經有3個女兒。她離開之后,男孩誕生了。這對農民夫婦終于停止了生育。
“四四”是被奶奶抱走的。他們隱約記得似乎是丟在武漢寶豐路,距離宗關辦事處兩三公路的路程。至于具體丟在哪里,現在無從得知——奶奶已去世了。
這次他們在報紙上看到夏華斯尋親,回想當年迫于家境的選擇,而今生存狀況略略緩解,想了個心愿。
因為不想在家種地,這夫妻二人到杭州一家裁被子的工廠做工。“做的被子是出口到美國的。”男人解釋說。他們每天做工10小時,除了周三周日,一周加班5天,一個月只休息一天。他們講述這個在中國百萬產業工人身上絲毫不稀罕的故事,夏華斯突然哭了。
她跑到桌子對面,擁抱那個女人。女人一下子控制不住,劇烈地流起眼淚:“不管是不是你,我都想來看看,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她。”
DNA測試需要600元?,敻覃愄卣f,這個錢由我們來承擔吧。此前他們見過11個家庭,與8個家庭做了DNA測試,都是對方付錢。
男人趕忙說,600元“無所謂”,自己可以承擔??奁械呐艘矔簳r從傷感中抽離出來,連說“不用”。但瑪格麗特和夏華斯也很堅持。
會面了半小時,離開時,女人擁抱瑪格麗特,說:“謝謝你把她養大。”夏華斯摩挲著那個沉默男人的肩膀,送他們離開。
夏華斯與美國媽媽瑪格麗特
從上中學開始,夏華斯就對發展中國家的人們的生活產生了興趣。一方面是對婦女命運的關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去理解她出生的地方。她對中國工農的生活有初步的了解,是從《A Day in the Life of China》(《中國人的一天》),《Materia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