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于北京空氣的“大實話”——對話北京環保局前副局長杜少中

空氣質量改變唯一的根據是我們中國、我們北京自己大氣污染防治的需要,而不是看哪個大使館在干什么。PM10還沒有達標,這時候提出PM2.5,沒什么意義。

責任編輯:朱紅軍 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姚小云 周瓊媛 沈巧紅

空氣質量改變唯一的根據是我們中國、我們北京自己大氣污染防治的需要,而不是看哪個大使館在干什么。

民間自測,我不反對,但建議,一不要綁架公眾,煽動情緒,二要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導到減排上。

PM10還沒有達標,這時候提出PM2.5,沒什么意義。

和CPI一起,PM2.5被收錄入7月剛剛上市的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這一大氣領域的專業名詞在2011年的秋季迅速為公眾所知,裹挾著公眾對空氣質量的憤懣情緒,那時也正是時任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的微博“巴松狼王”粉絲飆升的時刻。

杜少中(章珂/CFP/圖)

過去幾年里,首都北京頻遭空氣質量風波,而作為官方發言人的杜少中,總在風口浪尖。北京奧運前后,他直面攝像機和話筒,共接受了1400多人次的采訪,參加了100多場新聞發布會。2011年至今,還是因為PM2.5,他又經歷虛擬世界里的“奧運危機”,面對微博里動則上千人的質問、謾罵,他甚至發出“敢問路在何方”的感慨。

雖然“領導喜歡聽不惹事兒的話,公眾喜歡邪乎的話,媒體喜歡有沖突的話,沒人喜歡實話”,但他說自己堅持說實話,也從不刪微博,盡管這樣的實話也總是伴隨爭議。

2012年2月,他卸任副局長和新聞發言人職務,轉任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挺過來了”。帶著新書《微薄之力在微博》,他日前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回溯那些關于北京空氣質量的“大實話”。

你怎么敢說“從未達標”

南方周末你在北京市環保局工作的12年,正是中國環境問題的累積爆發期,北京恰是全國的縮影。如何評價北京現在的環境,尤其是空氣質量?

杜少中:一句話難以說清,總體評價還是三句話:

環境質量和自己比有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