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到家:外企里的黨支部
自上世紀80年代外企重新進入中國開始,由于意識形態和企業文化的差異,中西方不同的企業和政治文化,經歷了怎樣的磨合過程?作為世界知名的大型外資零售企業,家樂福成立黨團組織,被輿論視為外企日益本地化的風向標。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很多外企意識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黨團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黨支部是一種建立聯系的方法,可以讓外企更好地了解共產黨,然后可以將公司的工作和黨考慮的事情聯系起來。
以“承諾到家”、“關愛到家”、“積極到家”為價值觀的家樂福,最近提出了“和諧到家”的新口號。2012年6月26日,家樂福在北京舉行“和諧日”活動,一個重要環節是:成立北京家樂福黨總支、團委。
在華外企的黨建工作至少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北京家樂福算是趕了個晚集。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投資促進局黨委所屬外資企業,已經建立了111個外資企業黨組織,覆蓋面100%,規模以上的外資企業,都已成立了獨立的黨組織。
但作為世界知名的大型外資零售企業,家樂福成立黨團組織,被輿論視為外企日益本地化的風向標。近年來,越來越多在華外企建立工會和黨團組織。
另一方面,外企黨建設工作也被日益重視。新近“出爐”的十八大代表名單,出現了外企黨支書的身影。諾基亞西門子通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人事總監成莉當選上海市的十八大代表。外企黨員參加全國黨代會,這是破天荒的頭一回。
自上世紀80年代外企重新進入中國開始,由于意識形態和企業文化的差異,外企對中國現實的政治、經濟環境的適應顯非易事。中西方不同的企業和政治文化,經歷了怎樣的磨合過程?
曾經吃了不少閉門羹
按照家樂福相關負責人的說法:自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家樂福逐步了解到,建立黨團組織、開展黨團建工作對提升家樂福的企業文化、密切員工關系、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有了黨團組織,“家樂福將更好地搭建和諧發展平臺,促進企業的平穩健康發展”。
相對于國企齊備的基層黨組織,外企的黨組織要薄弱得多。2010年,商務部一項涉及16.5萬多家外企的調研表明,只有1.4萬多家外企建立了黨組織;16.5萬多家外企在崗雇員總數將近1100萬人,其中黨員35萬人。
外企陸續設立獨立的黨支部,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1990年第一家入駐上海浦東新區的世界500強企業杜邦,在上海外企中最早成立了黨組織。由于當時中國還不允許外商獨資,中方派出的管理人員在進駐合資公司的同時,黨委也隨即成立。
雙方意識形態的鴻溝不言自明。
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師唐睿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很多外企按照在本國的理解,認為政黨就是一個競選組織,于是不準政黨類組織或者競選類組織在企業內活動,害怕影響企業。他們覺得政治組織是另一種利益組織,而企業是創造利益的組織,二者不搭調。”
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市外企黨建工作剛開始時,主管部門的黨委工作人員拜訪外資企業管理者,常要提前半個月或一個月約定日期。到了約見日,往往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