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流放”地——“五七戰士”重游五七干校
自2000年起,陸續有當年五七干校的學員及其后代,重返沙洋農場追憶往事。研究者李文銘說,“歷史是由每個人書寫的。這種回憶,不是追究某一具體事件的是非曲直,更不是追求某一個人的歷史責任,而是對過往歲月的審視和反思?!?/blockquote>責任編輯:楊繼斌 實習生 梁建強 林珊瑜
對于這些已近暮年的老人而言,五七干校絕不只意味著“火紅青春”。他們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歲月,和那段復雜的歷史一起,留在這里了。 (魏輝/東方IC/圖)
40年后,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原駐法國大使趙進軍、原駐歐盟大使關呈遠相約重返他們當年“接受再教育”的青春流放地——五七干校。
三位老人人生的滄海桑田背后,是歷史的潮起潮落:“再不留點念想,將來就要毫無蹤影了。”
他們不是唯一歸來舊地的人。自2000年起,陸續有當年五七干校的學員及其后代,重返沙洋農場追憶往事。“歷史是由每個人書寫的。這種回憶,不是追究某一具體事件的是非曲直,更不是追求某一個人的歷史責任,而是對過往歲月的審視和反思。”歸來兮,歸來兮
從1968年10月至1977年6月,歷時8年,近2萬名中央、省部級機關的干部,以及8萬余名市縣級機關的干部分批進入沙洋農場。歸來兮,歸來兮。一個時代的“流放者”歸來了。細雨迷蒙,三位老人站在濕陷的黃土里,發覺一切都被歲月消磨得難見蹤跡了。
四十年前,他們曾在此胼手胝足,斗志高昂地終日勞作。如今,他們昔日所建設的湖北省沙洋農場,早已重歸荒蕪——低矮的蘆葦棚不復存在,曾養魚嬉戲的池塘填上了沙石,一鋤頭一鋤頭挖掘的水井、溝渠也被廢棄。只有生滿苔蘚的磚墻上已消退了顏色的革命語錄,能讓人恍惚回憶起那一段湮沒于鄉野之間的紅色歲月。
三位歸來者有著各自響亮的身份:趙啟正,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72歲;趙進軍,原駐法國大使,67歲;關呈遠,原駐歐盟大使,67歲。這是四十年來他們首次回到這里。四十年前,他們都被稱作“五七戰士”——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一代知識分子。
五七干校是“文革”進入“斗、批、改”階段所催生出的特殊學校。1968年,根據毛澤東“廣大干部下放勞動很有必要”的《五七指示》,全國掀起了在偏遠農村新建五七干校的熱潮——18個省區共創辦了一百余所“五七干校”,先后下放十余萬干部、3萬家屬和5000名知識青年。此外,各省市地縣還辦起了數以萬計的基層五七干校。
根據研究者賀黎與楊健估計,秉承著“各行各業都要辦成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學校”的綱領,全國各省市五七干校下放干部達百萬人次以上。這場史無前例的有組織人口遷移,改寫了眾多知識分子的一生,也影響了整個國家的行政體系、教育制度乃至社會秩序。
三個青年正是隨著風起云涌的浪潮來到了沙洋農場。建于1952年的沙洋農場是當時全國三大勞改農場之一,地跨沙洋、鐘祥、潛江等6縣市,總面積2100平方公里,有廣袤荒地可供開墾——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四十多家中央國家機關、部隊、學校及湖北二十余家省直單位選擇在此辦校。
這個昔日的勞改農場,一夜間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五七干校聚集地之一。全國人大、政協、八大民主黨派、三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統戰部、外交部、第二機械工業部、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武漢大學等幾乎傾巢至此。
從1968年10月至1977年6月,歷時8年,近2萬名中央、省部級機關的干部,以及8萬余名市縣級機關的干部分批進入沙洋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