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影重重的“種子”

太空育種本是一項有科學價值的實驗,國外亦有成功先例;而當前中國民間卻出現過度炒作的跡象。早在神舟發射之前,各級農林類科研院所的傳真機和郵箱里,就不斷收到各種關于航天搭載的廣告,每克種子的收費在500元-5000元不等。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姚小云 周瓊媛 沈巧紅

如今太空育種的處境非常尷尬,要么被神化,要么被妖魔化。 (CFP/圖)

太空育種本是一項有科學價值的實驗,國外亦有成功先例;而當前中國民間卻出現過度炒作的跡象。

真假“李逵”

每逢神舟飛船上天前后,國家航天育種工程首席科學家劉錄祥的電話就響個不停。他所在的中國農科院航天育種中心,平日里也會接到關于太空種子真假的各種咨詢。

最近一位河北的農民頻頻打來電話,他打算大面積種植一種“太空葫蘆”,據說產量特別高,他想請這位“首席科學家”把把關。

劉錄祥手中握有一份“名錄”:中國實施太空育種25年來,大約有120多個品種通過了省級以上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或認定。他告訴來訪者“那些沒有證書,沒有編號的,100%是假太空種子”。

在劉錄祥看來,太空種子不是一個“隨便”的稱呼,有著嚴格的定義。因為太空種子不是簡單“搭載”出來的,而是經過搭載誘變,一代一代篩選培育,并得到種子管理部門審定的優良新品種。這一過程順利的話也至少要6-8年的時間。

“如今太空育種的處境非常尷尬。”劉錄祥說,“要么被神化,要么被妖魔化。”

山東煙臺農科院小麥所副所長王江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本質上太空種子只要通過審定,就和普通種子沒什么區別。但市場上有很多種子打著太空育種的旗號,根本沒有經過審定,甚至直接拿別的品種來冒充。

太空育種也叫航天育種,是通過返回式衛星或飛船將植物種子帶上太空,再利用空間環境輻射誘變的一種育種方式。

在中國太空育種史上,盡管這些九天攬月的種子是航天搭載的???,卻也因成本高昂而飽受質疑。

不過,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雙重驅動下,太空育種已成新的“搖錢樹”——目前共有224個航天育種研究小組分布在各科研院所,各地授牌興建的航天育種基地也已超過60個,廣東深圳、海南文昌等地早已雄心勃勃地興建了太空育種主題公園。

在一片爭議聲中,這些神秘的太空種子最終大規模地走向餐桌,僅剩下時間問題。

民間熱炒

劉錄祥習慣把太空育種定義為“探索性的科學研究活動”,但太空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