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碰“瓷”——和大英博物館、英國V&A博物館館長聊聊“瓷之韻”
6月22日,“最大的英國藝術節”中最大的中英合作展覽“瓷之韻”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揭幕。英國家庭通過瓷器發現中國。原裝、訂制、仿制中國瓷與自造西方瓷,經歷數百年的碰撞之后,整隊西來講述東方西方互相發現彼此兼容的故事。
責任編輯:李宏宇 徐詞 實習生 周鑫 陳浩民 謝姍蓉
V&A博物館收藏的清代潘趣酒碗。碗上描繪了英國畫家威廉·賀加斯公元749年的一幅風景畫,這很好地體現了亞歐之間的設計傳播過程——一件繪畫作品傳入中國,被復制到瓷器上,然后再傳回英國。 (V&A博物館/圖)
英國家庭通過瓷器發現中國。原裝中國瓷、訂制中國瓷、仿制中國瓷、自造西方瓷,經歷數百年瓷與瓷的碰撞之后,它們整隊西來講述東方西方互相發現彼此兼容的故事。
接力舉辦兩屆奧運會把英國和中國聯系在一起。從2008年春節直至北京奧運開幕,中國在英國舉辦了規模最大的中國文化節“時代中國(CHINA NOW)”,八百多項文化活動涉及展演、電影、烹飪、藝術、設計、科技……與之對應,2010年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訪華時宣布,2012年英國也要在中國舉辦“最大的英國藝術節”,叫“藝述英國(UK NOW)”。
“最大的英國藝術節”中最大的中英合作展覽叫“瓷之韻”,2012年6月22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揭幕。展覽精選的是大英博物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A)館藏的148件(套)精美瓷器,包括中國明代外銷瓷器、早期歐洲瓷器等。
“當英國人開始了解東方和中國的時候,最讓他們驚嘆的就是中國的瓷器。正是因為有了瓷器,英國的每一個家庭才開始知道中國,也正是因為瓷器貿易,兩國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有了更多個人和情感的色彩。”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邁克格雷戈在北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瓷之韻”用實物展現了中國瓷器如何進入歐洲市場,如何進行生產和制作,并為歐洲大陸所接受的過程。這些專為歐洲市場需要定制、在中國市場看不到的外銷瓷器,每一件都有各自的流傳和收藏故事。
大英博物館1988年購買的觀音塑像建筑構件。構件背面的銘文記載了明朝晚期佛教制品訂制與生產的狀況。 (大英博物館/圖)
16世紀初,葡萄牙商人開辟的中國和歐洲的直接貿易把中國瓷器帶到了歐洲。普通的中國瓷器到達歐洲后,會被加上各種金屬裝飾,或許還改變用途,譬如在基督教儀式上使用。英國都鐸王朝時期的中國瓷器,都被裝飾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且身價倍增。
大約在1700年,歐洲各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訂購大量歐洲風格的瓷器,其中一些是對歐洲原器物的仿制或改造,如餐盤、甜點籃、潘趣酒碗等,歐洲傳說中的怪物和堂·吉訶德也都紛紛搬上了中國瓷器。
堅實、致密、潔白、透明的中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