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遠見】垃圾費隨袋征收,“臺北經驗”創造奇跡
這個政策的妙處,在于提倡的環保行為與設計的經濟激勵之間具有邏輯上的一貫性。環保人士們需要極大熱情像苦行僧那樣才能踐行的事情,臺北的家庭主婦阿公阿婆們,為了節省家用,每天稍稍花些時間就可以做到了,而且是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好的效果做到了。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賀風玲 忻隆
(南方周末資料圖)
城市工商業發達、就業機會多、教育醫療等資源豐富、生活便利,乃是“現代性”的顯著標志之一。但生產和消費的繁榮必然帶來垃圾的增加,為此,必須在城市周邊興建垃圾填埋場和焚燒設施。前者,不喜愛的人不多,后者,不厭惡的人也不多。大家避之唯恐不及,“鄰避”(Nimby,Not In My Backyard的縮寫)運動也就應運而生。真是令人頭痛??!
要是一方面城市生活的諸多好處能一個也不少,另一方面不制造那么多垃圾,那該有多好!
宣揚環保的生活方式,提倡分類回收和垃圾減量,是最常見的應對措施。只可惜如果不與其他更實質性的措施配合,效果是極其有限的。蓋成本收益的計算,流淌在每個人的血液中。分類也好,減量也好,都需要額外的成本。若非是覺悟高、自制力好的環保人士,一般人心血來潮,執行幾天可以,持之以恒是很難的。
可是,對臺北市的270萬市民來說,垃圾分類和設法減少垃圾丟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