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如何尊重小學生
來自家長的不尊重:溺愛與體罰。從表面上看,溺愛是家長對孩子的充分關懷和愛惜,但其實質是對孩子行為能力、獨立權和承受能力的不信任和不認可。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劉璐 周靜思
文明的本質究竟是什么?見仁見智。我們以為,是尊重,是反歧視,是平等。然而,問題的關鍵是:尊重究竟如何實現呢?起點也許不是尊重成年人,而是尊重未成年人,特別是尊重小學生。文明,從尊重小學生開始。
小學時期是學生、是人成長的基礎時期,只有在這個時期種下了尊重的種子,它才能在日后開出尊重的鮮花,結出尊重的果實。
來自家長的不尊重:溺愛與體罰
從表面上看,溺愛是家長對孩子的充分關懷和愛惜,但其實質是對孩子行為能力、獨立權和承受能力的不信任和不認可?,F在的中國,多為獨子獨女,溺愛更甚。對孩子的要求往往無條件答應,孩子就是小皇帝。與中國不同,很多國家的父母大多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做決定,家長只提供意見和參謀,使孩子在早期就認識到權利與責任之間的對等關系及自身的獨立性。
溺愛的反面,是暴力的懲罰。前段時間,“狼爸”蕭百佑和他的“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使得“棍棒教育”和“鞭打文化”成為所謂的榜樣。然而,能夠“棍棒進北大”是難以復制的極端個案。根據國外的大樣本調查,體罰會增加兒童的侵犯和反社會行為。鞭打、棍打、手腳打等體罰方式,是運用家長的強權和暴力迫使孩子服從。在這種方式下培養出來的,更多的是為躲避“懲罰”而不斷妥協的、沒有獨立意見的孩子。其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奴性教育”。
來自學校的不尊重:定等分級
除了體罰,對小學生的歧視,更多的是:成績歧視、家庭背景歧視、長相歧視和性別歧視等。
在“以分數至上&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