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探索】刻章救妻:為何會陷入道德兩難?
為了讓妻子活下去,廖丹找人刻了醫院公章,因詐騙罪受審。為何我們會對一個毫無爭議的違法行為動容?我們心中的道德標準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廖丹的故事和道德心理學著名的兩難情境“海因茲偷藥”的故事如出一轍。
2012年7月16日,北京,廖丹向東城法院退還全部案款,款項來自于捐款,希望獲得法庭寬宥。 (楊會/CFP/圖)
為了讓妻子活下去,廖某找人刻了醫院公章,因詐騙罪受審。為何我們會對一個毫無爭議的違法行為動容?我們心中的道德標準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廖某的故事和道德心理學著名的兩難情境“海因茲偷藥”的故事如出一轍。
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墓碑銘文
道德雖令人敬畏,但在每個人心中卻有不同的執行標準。正是對于道德的不同標準使得人們在看到丈夫為救妻用假章騙醫院17萬的新聞感慨萬千。這個故事和道德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的著名實驗中的故事如出一轍。這個實驗讓人們對道德的產生和發展有了新的看法。
你的道德水平出于哪個階段?
故事還得從在20世紀50年代講起??茽柌駷榱搜芯績和牡赖屡袛嗄芰κ侨绾沃饾u發展起來的,使用了一個現在最為心理學教師所喜愛的(也因此不斷出現在心理學教材、論文中)是海因茲偷藥的故事:
一個叫海因茲(Heinz)的人,他的妻子身患重病,瀕臨死亡,只有一種藥能解其絕癥,但發明此藥的醫生卻堅持賣高價。海因茲湊不到足夠的錢,只能去偷藥救妻。
然后科爾伯格便詢問研究參與者,此人該不該偷藥,為什么?
和一般人看到這個故事的反應不同,科爾伯格關心的不是“該不該”,而是“為什么”。因為“為什么”是這個人做道德判斷時的推理。他根據人們不同的道德推理將道德發展分為三個水平六階段:前習俗道德(preconventional morality)、習俗道德(conventional morality)和后習俗道德(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
前習俗道德水平的道德推理是基于他律的和自我利益的規則來進行。出于這一水平的前一階段,對道德的判斷標準來自服從和懲罰。處于這個階段的兒童可能會認為海因茲偷藥是錯的,因為他違反權威所制定的規則(即法律),在他們看來,服從權威是對的,不服從就錯了,因為不服從會被懲罰。
稍大一點兒童則開始根據自己的利益進行道德判斷。他們會認為海因茲的行為無所謂對錯,只要符合他自己的利益就行。如果他愛他的妻子,挽救他的妻子符合他利益,則他偷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