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一個城市與污染的戰爭
在此次無錫市的治污風暴中,濱湖區總共93家化工企業,今年要關閉32家,到明年年底,共有82家化工企業將從鄒心橋的名單上消失。
“蘇南模式”的另一面是嚴重的工業污染。無錫,這個太湖之濱的“蘇南模式”代表,在與污染戰斗十年之后,再次站到了治污的起點。這一次,在環保、土地、產業升級的三重壓力之下,基層政府從阻力變成了動力 污染導致藍藻爆發,讓昔日煙波浩淼的太湖變成了一鍋粥 資料圖片 每天早上,68歲的吳壽鑫都會風雨無阻地推開窗戶,觀察下面一條名為“冷瀆港”的河道,然后在一個筆記本上記錄下河面情況,這個工作他已經做了7年。7月28日,他的記錄是“河水深綠,有藍藻的臭味”。
冷瀆港是江蘇無錫市城區的一條主要河道,和這個城市三千多條河道一樣,這條河道周邊地區分布著不少工廠和居民小區。在退休教師吳壽鑫的統計中,4月至6月,這條河道的黑臭率達到87%,最高是100%。
受水污染之困的不僅僅是冷瀆港,在這個城市的邊緣,更大的麻煩需要解決,一個月前,因為經歷“藍藻事件”,太湖的污染備受關注。在此次水危機中,數百萬無錫市民無法正常飲用自來水。
自1990年代以來,對太湖污染的治理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常規性工作,并為此花費了數百億元,但是事實證明這個工作并沒有太大成效。如今,這個以經濟發展的“蘇南模式”而出名的城市,開始痛定思痛,再一次發起針對水污染的戰爭。
治理太湖污染的責任顯然不能由無錫市一個城市來承擔。在這個中國第三大淡水湖的周圍,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5個中心城市構成了一條環太湖城市帶,這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也是工業密度最大的一個地區。環太湖流域貢獻了全國13%的國內生產總值和19%的財政收入。
“水危機”過后,7月7日,江蘇省在無錫召開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會議,省委書記李源潮表態說,要以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整治太湖污染,哪怕GDP下降15%。
深受污染之害的無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