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所依】從“天堂”到人間

60年間,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如何從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一種體現,變成了各方都不滿意的一項改革?因為隨著改革的深入,所有人都正在分批從“天堂”回到人間。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汪娜

按世界銀行測算,如果不改革,到2030年中國的退休開支將占工資總額近五成,可能帶來嚴重社會經濟問題。 (CFP/圖)

編者按:南方周末本期養老專題,試圖穿越情緒與數字,回到養老制度本身——正是這一制度,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的大半生。

在全球的老齡化道路上,世界各國的選擇都證明,養老從無完美制度,不是當代人作犧牲,就是下一代人作犧牲。一水之隔的香港,罕見地選擇了當代人養當代人的模式。而中國大陸選擇了工作一代養退休一代的“現收現付”模式,就毫無疑問地會遇到供養難題。

只不過,那些魔方般的獨特背景——經濟崛起、貨幣貶值、計劃生育、貪污腐敗、人口流動、社會缺乏信任……讓這場危機來得異常迅猛與劇烈,更讓身在其中的人,產生深深的眩暈感。

60年間,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如何從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一種體現,變成了各方都不滿意的一項改革?因為隨著改革的深入,所有人都正在分批從“天堂”回到人間。

在這個典型的轉軌故事里,誰來支付轉型成本,成為至今懸而未決的關鍵問題。

但是,不管模式的改革向何處去,一個共同的方向應該是:至少讓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賬戶里有多少錢。

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歷程中,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也從政府包攬一切變成了個人、企業、財政共同承擔。但轉型成本由誰承擔?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含糊不清。

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制度改革曾在1950年代討論未果,一直到現在仍處在試點階段。這意味著企業和企業員工均需為養老繳費,而機關事業單位群體則主要由全民供養。

一個多月前,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一位官員提出退休年齡應延遲至65歲的建議后,輿論一片嘩然。

在激烈的爭議中,原本就被中國復雜的養老制度攪得頭昏腦脹的人們想弄明白:遠高于世界平均繳費水平,卻遠低于世界平均保障水平的養老保險制度從何而來?養老金賬戶里究竟有多少錢?個人賬戶資金被廣泛“挪用”的現狀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其實,這樣的制度選擇并非一天鑄成。從1949年后的計劃經濟年代,到1978年之后的改革開放年代,再到開始邁向老齡化社會之時,中國的養老制度一直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修訂。雖經過一次次艱難博弈,但至今也未能在歷史的陰影中完美轉身。

通過爬梳史料、訪問當事人,南方周末記者試圖還原這一制度的來龍去脈。也許這樣才能明白,當我們在談論養老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社會主義好,生老病死有勞保”

在各種史料上,還出現了登載《勞動保險條例》的報紙被搶購一空、企業職工組織腰鼓隊報喜、工人因此把養老儲蓄上繳政府、支援抗美援朝等故事。

現在很少有人知道,新中國養老制度的起源是在東北。50年后,恰恰也是在這片土地上,1990年代末期國企改革時,養老問題引發各種社會矛盾。

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是最早被納入中國共產黨版圖的區域。1948年,在哈爾濱等地方試驗的基礎上,根據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發布的《東北公營企業戰時暫行勞動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東北條例”),從鐵路、郵電、礦山、軍工、紡織等七大行業開始,勞動保險制度逐步在解放區推行。

“勞動保險”這個詞,是時任東北局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李立三“創造”的,后來在中國取代了世界通用的“社會保險”而被沿襲下來。李立三領導工人運動出身,也是新中國勞動保險制度的主要締造者。

考證過這段往事的《中國社會保障》雜志記者夏波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東北條例”參照的是蘇聯的社會保險模式,當時李立三的蘇聯妻子還協助翻譯過很多資料。

按照“東北條例”規定,各公營企業要按月繳納工資總額3%的勞動保險金,其中30%存在政府指定銀行,作為勞動保險總基金,剩余的留在本企業用作勞動保險開支。另外,養老金的發放,則是“按工齡長短發放本人工資30%-60%”。 

一個有意思的插曲是,“東北條例”制定時,曾對工人是否需要繳費有過一段爭論。最早公布的“東北條例”草案,其實是要求工人“繳納千分之五的工資”。夏波光獲得的一份資料上記載了東北局給中央的報告,提到“許多同志,尤其是下層企業中的同志, 均認為不如不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