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所依】香港:當代人只養當代人

作為全世界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香港一直積極地探索退休保障制度。港府雖然選擇了不同于世界絕大多數地方的模式,卻保持了多元的開放選擇,并且始終在推動強積金從“半自由”到“全自由”。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汪娜

2010年12月1日,香港,一位78歲的老人(左)在籠屋外乘涼。 (CFP/圖)

末代港督曾經提出過一項類似于大陸養老保險的“老人金”計劃,但香港78位學者聯名登廣告反對。

強積金模式中,錢在個人賬戶里,每個人的錢一清二楚。工作時存多少,退休時拿多少,每一代人都只管自己。

港府雖然選擇了不同于世界絕大多數地方的模式,卻保持了多元的開放選擇,并且始終在推動強積金從“半自由”到“全自由”。

有沒有一個完美的制度,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的養老問題?

答案當然是沒有。不過,這并不妨礙人們不停地探索。香港,作為全世界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一直是積極的探索者。

最終,香港做出了一個不同于世界大多數地方的選擇——在全港推行一個被稱為“強積金”的制度。目前,全球實行這一制度的,除了香港,便只有新加坡和智利。

從2000年至今,這一制度實施已有十一年多,而爭論從未間斷,演變也尚在進行。

殖民政府的籌碼

“如果當時選擇了‘老人金’制度,香港就等于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

據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梁祖彬介紹,在實施強積金制度前,香港只有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口有退休保障。這些退休保障安排包括公務員和學校教師的法定退休金和公積金,以及雇主自愿為雇員設立的退休計劃。

普通人只有兩個福利政策可以享受,一是綜援(類似內地的低保,每月為1000港元),二是“生果金” (上世紀70年代港英政府實施的一項高齡補貼,也是每月1000港元左右)。這兩者都需要一定的條件。

社保制度的缺失,讓率先進入老齡社會的香港面臨巨大的養老壓力。自上世紀1960年代起,討論始終未間斷。

其中爭論最激烈一次在1994年。彼時,香港正處于回歸前夜。中、英雙方正就1997年香港回歸的種種事務進行著拉鋸談判。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雷鼎鳴回憶,當時的殖民地政府大勢已去,手上可用的牌已經不多。為籠絡民意,增加談判籌碼,1994年初,末代港督彭定康突然使出一招“狠棋”,決定在香港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這個計劃類似于大陸現在實行的養老金制度,在當時的香港被稱為“老人退休金計劃”(市民們簡稱“老人金”)。其核心理念是“現收現付”(即國際上流行的“as pay as go”)——市民們從1994年開始供款(供款由雇員、雇主和政府三者分攤),退休之后,每月即可領到一筆錢。而在當時就達到退休年齡的人,則無需供款,每個月直接可領到3000港幣。

對普通香港市民——尤其是已到或者接近退休年齡的老人——來說,這個政策吸引力頗大,響應者眾。

不過,在一些有識之士看來,這個政策卻是危機重重。1995年底,時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的陳佐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指責港英政府的福利開支過高,如果照此速度下去,最終會導致香港“車毀人亡”。

陳佐洱的這一論斷,被一些人視為中央政府的“表態”。但在另外一些人看來,卻是肯綮之言。

“如果當時選擇了‘老人金’制度,香港就等于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雷鼎鳴解釋說,“現收現付”計劃的特點是通過隔代撫養(這一代人撫養上一代)來實現養老,也就是向年輕的工作人口征稅,以支付退休人士的生活費,“如果年輕人少,退休人士多,所征的稅率便一定要高得驚人才可收支平衡。這將會讓這個計劃變得不可持續。”

香港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以下簡稱“香港強積金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香港65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