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法修正,一次不容錯過的歷史機遇
2012年7月6日-8月5日,修正案草案第一次在全國人大網站亮相,向全國人民征求意見。一直以來,人們對公共預算的改革充滿了期待,認為這是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最佳切入點和突破口。面對這一份“修正草案”,人們的期待和希望能夠達成和實現嗎?
責任編輯:顧策 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汪娜
(CFP/圖)
被稱為“小憲法”的預算法正在進行修正,2012年7月6日-8月5日,修正案草案第一次在全國人大網站亮相,向全國人民征求意見。
修正案比此前有許多進步,也依然還有改進空間。
經歷了十多年的漫長修正之路,幾經坎坷,《預算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修正草案”)征求意見稿終于在人大二審之后,第一次步出亮相,掛在了全國人大的網站上,向全國人民征求意見,時間是2012年7月6日-8月5日。
一直以來,人們對公共預算的改革充滿了期待,認為這是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最佳切入點和突破口,而修改現行的預算法又正是預算改革最核心的內容。面對這一份“修正草案”,人們的期待和希望能夠達成和實現嗎?
現行預算法頒布于1994年,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個法律的頒布標志著一個重要的時刻,即管理和領導這個國家的人們在管理和領導了這個國家45年之后,在種種困惑與迷茫之中,終于開始意識到治國即理財這一概念的重要性,也開始意識到了能夠把國家治理好的理財方法唯有現代公共預算制度的建立。
但預算法一開始就胎養不足,一出世就帶著缺陷。這些缺陷反映在目前的預算制度上,最嚴重的就是,預算法從一開始就將預算的主體(普通的納稅人)幾乎完全排除在外,使得納稅人對預算的編制和監督,缺乏參與甚至了解的機會。
此外,另一個嚴重缺陷是,預算年度是從每年的1月1日開始的,而要到了三個月后召開的人大會議上,才來審查和批準。預算年度與預算審批時間的不統一,動搖了預算的嚴肅性。
滿足民眾的知情權
通過全國人大網站上公布的《預算法修正草案與現行預算法的對照表》,可以發現,“修正草案”維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