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讓普通人說”——一部無心插柳的“中國形象片”
包括在紐約時報廣場播出的中國形象片,中國對外展示時,一直都是“精英說話”,他們對中國來說是名人,可國外的人并不知道他們是誰。到底中國人應該傳遞什么樣的價值觀?什么是任何國家街頭行人都能看懂和認可的?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周鑫 陳浩民 謝姍蓉
張子武,男,19歲。2032年的愿望:希望未來20年后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都能和睦相處而沒有猜疑和怨恨,我可成為一名作家,周游世界暢通無阻,續寫內心中的世界的倒影,見證歷史。 (肖全/圖)
包括在紐約時報廣場播出的中國形象片,中國對外展示時,一直都是“精英說話”,他們對中國來說是名人,可國外的人并不知道他們是誰。到底中國人應該傳遞什么樣的價值觀?什么是任何國家街頭行人都能看懂和認可的?
“20年后,我希望——”周迅在空白背景的畫面里淡淡地說。接著這句話,一張張中國面孔道出“家鄉雪山依然潔白無瑕,江河水流清澈無比”、“我的孩子比我過得更好”、“走到哪里都能用中國話交流”、“沒有戰爭,沒有恐怖,沒有國界”、“草原不要繼續沙化”、“不管戶口在哪里,都能享受同樣的保障”、“20年后自己活得不焦慮”……
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上看看下看看,很認真地思考著,終于堅定地說:不知道。最后是個可愛嬰兒,她滿眼好奇地盯著鏡頭,心里的“愿望”任由每一個觀者猜測。沒有任何字幕告訴你這些面孔的姓名、身份。
2012年7月18日,正式訪華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與夫人在北京柏悅酒店觀看了這部短片,它叫《2032:我們期望的未來》。“沒有飛車追逐,沒有特效加工,沒有功夫表演,但我仍然心潮澎湃。”潘基文說。
這部時長4分半、總投資30萬元人民幣的影片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中國代表處制作,32個中國人各用一句話描述自己對20年后未來的愿望。實際參與拍攝的共232人,演員周迅是唯一的公眾人物。她是UNDP中國親善大使,也是這部影片的資助者。
放映完畢,《2032》的導演杜家毅走上臺,代表參與拍攝的232個普通中國人給了潘基文一個擁抱。昭示“可持續發展”仍是潘基文在第二個聯合國秘書長任期內的首要任務之一。在影片放映現場,潘基文也表達了自己對20年后的愿望,“我的孩子,我孩子的孩子,以及在座的每一位與你們的孩子都過著繁榮、幸福的生活。”
“我們期望的未來”是“里約+20”峰會的主題,《2032》為此而拍。20年前,確定并推廣“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環境首腦會議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2012年6月,全球二百多個國家的首腦及數千名來自各國政府、非政府機構的參與者再次匯聚里約,探討在這個越來越擁擠的星球上,人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