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文化自由的發展觀反對單純經濟增長的發展觀

在城鎮化、行政化與消費文明的沖擊下,不少文化生態正迅速萎縮,甚至瀕臨滅絕。其中有多少是自然消亡,又有多少是人為破壞?我們是否有必要行動起來?又該怎么去保護和追求現代文明的多樣性,使自由的空間更為廣闊,現代生活的基礎更為博厚?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周靜思 馬競可

78歲的吳顯忠是當地遠近聞名的侗族歌師。12歲時,他就能唱出近百首侗族大歌,還善于收集和積累先人留下的精彩詞匯,根據靈感創作新歌,圖為吳顯忠在教孩子們唱歌。 (騰訊/圖)

我們現在面對文化自殺和文化他殺,我們是不是參與了文化他殺?不能我們在臺上講,老百姓在臺下聽,要防止一些自以為是的做法破壞文化的根基。

我們在追求一種什么樣的現代化?除了鋼筋水泥與高樓大廈,鄉村生活有沒有獨立的價值?流行與古典音樂之外,各少數民族的歌詩與音樂,是否也能滋養現代人的精神家園?甚至,除了主流價值和治理方式,那些小共同體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與共處經驗,有沒有不可磨滅的意義?

“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近代以來,轉型中國一直在尋求各種普適的道理。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向英美學習、向蘇俄學習,貫穿中國的現代轉型。這有其必然性,有不少收獲,也有慘痛的教訓。

同時,也還有另一句話:“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固然,民族文化未必全然都好,但文化的進步,是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中逐步演進,自然取舍。我們不是要消滅掉各個民族(包括漢民族)原本的文化,才能建立起現代生活?,F代生活必然充滿多樣性,甚至必須有本民族的文化基礎與文化參與才能走得更順利。充分包容,才能構成現代文明的豐富與彈性。中國正走在現代化的路上,治理體系與文化面目都未必那么清晰,但至少可以肯定,貧乏不應是中國現代化的宿命。文化的貧乏,不僅對生活于該文化中的原族群帶來損害,也將減少其他族群的選擇空間。

然而,在城鎮化、行政化與消費文明的沖擊下,不少文化生態正迅速萎縮,甚至瀕臨滅絕。其中有多少是自然消亡,又有多少是人為破壞?我們是否有必要行動起來?又該怎么去保護和追求現代文明的多樣性,使自由的空間更為廣闊,現代生活的基礎更為博厚?

2012年7月17日,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的努力下,來自兩岸三地的專家和踐行者,在“騰訊新鄉村綠皮書發布暨保育鄉村論壇”上,“探尋鄉村文化保育,重估鄉村價值”,他們的思考與踐行經驗,或可為現代化過程中的這個重大問題提供一些參考。

文化自由的發展觀

張小軍(清華大學教授):現在,民族文化的生態面臨危機,少數民族的村寨正在從中國的文化版圖上抹去。全球化的強勢就在于,它全面取代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摧毀傳統的狩獵、采集的部落文明。

為了發展經濟,要建設大型項目。比如修水壩,修電站,在某種意義上,這些工程剝奪了當地居民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將當地文化連根拔起。這些對文化自由的剝奪愈演愈烈,這種情況發生在近40年來的南半球國家中。以前這些國家都有極其鮮明的文化特色,但現在本土文化越來越模糊。以犧牲文化自由為代價,很多發展中國家并沒有獲得他們所期望的物質富足。

經濟全球化和以經濟為中軸的發展模式,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一些尚沒有失去自己文化的民族地區,人們正在遭受著追逐單純經濟發展給他們帶來的對自己文化和自由的剝奪。

文化自由的發展觀反對單純經濟增長的發展觀。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曾明確地說:“發展應該看作是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