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狼”入室——港校如何進入內地招生
自1998年起,香港高校進入大陸招生,14年里,不僅引入競爭,推動大陸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更帶來其先進教育體制及理念的強烈沖擊。港校給內地高校造成的壓力,表面上看是對狀元的爭奪,更深層次的是提高內部質量、培養模式、學校的個性特色。
責任編輯:蘇永通 葉偉民 楊繼斌 曹筠武 實習生 林珊瑜
2012年6月10日,在武漢大學進行的“校園開放日”活動,內地與香港名校同臺競技。 (東方IC/圖)
編者按:
又是港校“大獲全勝”的一年。2012年香港高校招收內地本科生工作剛剛結束,共錄取約1600名內地新生,萬里挑一,狀元云集。
自1998年起,香港高校進入大陸招生,14年里,不僅引入競爭,推動大陸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更帶來其先進教育體制及理念的強烈沖擊。作為華人地區教育典范,這種影響并不亞于西方諸多名校。其實無論學習香港還是效法歐美,最根本的就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
一方面是回歸之后,內地與香港有交流融合的需要,另一方面,香港本地的教育適逢產業化,據估計香港高校一年在內地生身上有20個億的收入。兩種合力推動之下,成就了今日的盛況。
“港校給內地高校造成的壓力,表面上看是對狀元的爭奪,更深層次的是提高內部質量、培養模式、學校的個性特色。”
香港主動
1997年12月1日,時任香港大學校長的鄭耀宗寫信給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梁錦松,計劃從內地招收一部分本科生,他希望教資會出面和中國政府協商,每年給出20-30個招生名額。
當時香港剛剛回歸,這項招生計劃屬于促進教育界交流的破冰舉措。
鄭耀宗于1996年開始擔任港大校長,“他當時就提出一個問題,港大作為國際化的學校向全球招生,為什么唯獨沒有內地的本科生?”港大中國事務處總監黃依倩回憶說。
在上個世紀40年代,港大的內地生源曾經占到了1/3左右,現代作家張愛玲在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專攻文學,后來以香港為背景創作了著名小說《傾城之戀》。但在1949年以后,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港大的招生變成以本地學生為主。
1979年,改革開放的大幕開啟,港大到內地招生的期望又重新被提起,但始終沒有實質突破。時隔14年后的1993年,香港政府出臺新政策,允許內地生到香港高校攻讀研究生,流程與出國留學無異。本科招生依然沒有開放,所以2%非本地的本科生實際上都是海外學生。
鄭耀宗去信之前,1997年底,港大招收內地本科生的計劃已提上日程,最大的困難在于中國教育部是否支持這項計劃,是否給予這批赴港學生所需的簽證。
鄭耀宗的這封信即是尋求教資會的支持。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簡稱教資會)是香港政府為全港八所大專院校開支撥款成立的獨立咨詢團體。
鄭耀宗的這一建議很快得到了梁錦松的積極回應。他在回信中表態:“教資會大力支持各院校收取高質素的包括來自內地的非本地學生。”
在非正式的場合里,很多香港院校的校長已經多次向梁錦松提出過類似建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