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對內改革:內地高校應對優秀生源流失

自2006年港校在內地招生范圍增加后,北大、清華招收狀元的比例下降22%。上世紀80年代出國留學放開后、越來越多學生“用腳投票”、投奔更先進教育資源?;趯炐闵吹膿寠Z,一場深刻的教育變革,已經在中國的高校悄悄展開。

責任編輯:蘇永通 葉偉民 楊繼斌 曹筠武 實習生 孔令鈺 梁建強

2002年,北大以老校長之名,推出“元培”計劃,引進通識教育。委托北大代招學生的香港大學也設展臺,亦敵亦友。 (章永哲/CFP/圖)

自2006年港校在內地招生范圍增加后,北大、清華招收狀元的比例下降22%。上世紀80年代出國留學放開后、越來越多學生“用腳投票”、投奔更先進教育資源。

基于對優秀生源的搶奪,一場深刻的教育變革,已經在中國的高校悄悄展開。

用腳投票時代的來臨

“港校兇猛”的討論第一次出現在2006年。當時,15名內地高考狀元放棄清華、北大等內地頂尖高校,投考香港高校并被錄取。其中,北京市的文理科第一名均被香港科技大學收入門下。而在此前一年,香港大學在眾多投考者中拒絕了11名面試成績不佳的省市狀元。

港校熱帶來的社會討論最終蔓延至關于內地高校危機的探討。自2006年港校在內地招生范圍增加到20個省市后,北大、清華招收狀元的比例下降了22%。“北大清華將被港校掃成二流”的說法流行起來。

“香港尊重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我們的教育體系多元化,課程具國際認受性。”主管教育事務的香港教育局官員幾乎不用思索就對記者列出港校的優勢。豐厚的獎學金、國際化的就業選擇成為吸引內地優秀考生的“殺手锏”。

2012年,香港大學共接獲12438名內地生報讀,錄取363名考生,包括21名省市狀元。香港科技大學招錄的41名北京考生,平均分數660分。香港中文大學在北京錄取的學生中,最低分都超出了一本線134分。幾所學校的錄取線均超過北大、清華的提檔分數。

隨著內地發展,建設一流大學頻頻成為社會焦點話題,落后的教育體制也開始廣受詬病。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的提出,都可以瞥見社會對于教育的期許。在“港校兇猛&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