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交流比數字更重要:中非關系的另一種視角
數據是人們在描述中非關系時最樂于使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非洲人都滿足于如此“數字化”的成績。在剛剛結束的中非論壇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講話中特別提及,要讓發展成果“惠及非洲民眾”。
責任編輯:史哲
很多在非洲的中國商販和當地人最常見的交流方式就是拿出計算器,然后按上一個個數字。圖為尼日利亞中國商販。 (GEORGE OSODI/東方IC/圖)
數據是人們在描述中非關系時最樂于使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非洲人都滿足于如此“數字化”的成績。在剛剛結束的中非論壇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講話中特別提及,要讓發展成果“惠及非洲民眾”。
“數字化”中非關系的背后
2012年7月19日至20日,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國與非洲的關系再次引起全球矚目。
直到十幾年前,多數中國人對中非關系的印象還停留在傳統友誼、援建坦贊鐵路和“非洲兄弟幫助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等話題上。1999年,中非貿易額僅為64.8億美元。
但隨后的中非關系,尤其經貿關系,以人們難以想象的程度急速升溫。數據是人們在描述中非關系時最樂于使用的方法論,尤其進入2000年以后,中非貿易額畫出的那條耀眼而陡峭的曲線。
2000年中非貿易額為106億美元,2006年已達555億美元,到2011年,這個數字已經是驚人的1663億美元,是10年前的16倍。
中國對非投資也在大幅增長,2001年中國直接對非投資5044萬美元,2005年還僅有4億美元。但2010年中國對非直接投資流量已達21億美元,是2001年的40倍。
2002至2007年,中國對非優惠貸款223.8億美元,政府撥款18.5億美元,債務免除13億美元,占全體中國對外援助的72%。(數據來源:非洲經濟轉型中心,ACET)
在人們對數目增長津津樂道的同時,并不是所有的非洲人都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