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是第一生產力:以《中國好聲音》為例
2012年《中國好聲音》異軍突起,這是《The Voice》的中國版,二百多頁的正版“寶典”總結成一句話:如何讓聲音成為惟一的主角。沒有文化考試,沒有粉絲投票,選秀進化成比賽,音樂統治音樂。這一切是可能的嗎?
責任編輯: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周鑫 陳浩民 謝姍蓉 姜楚凌
《The Voice》版權方交出的“寶典”唯聲音是舉,中國版基本按“寶典”執行,惟一本土化的地方是,為了照顧中國觀眾“喜歡聽故事”的習慣,在舞臺上加入了更多的學員故事和情感渲染。圖為《中國好聲音》導師那英作勢要按選擇鍵,導師們的表演也是情感渲染的一部分。 (東方IC/圖)
沒有文化考試,沒有粉絲投票,選秀進化成比賽,音樂統治音樂。這一切是可能的嗎?
中國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經歷了山寨、收視疲勞、“限娛令”、“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歸根結蒂,我們不相信單純的“音樂”和“聲音”是有力量的。
2012年《中國好聲音》異軍突起,這是《The Voice》的中國版,二百多頁的正版“寶典”總結成一句話:如何讓聲音成為惟一的主角。
世界上有43個聲音,中國好聲音是普適的聲音嗎?
比賽不必淪落為選秀。我們能否更狠一點:把聲音背后的故事留給觀眾,只把聲音留給評委。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體育館,遠遠就可以看到《中國好聲音》的巨幅海報,海報前是《中國好聲音》高舉麥克風做V字狀標志性的拳頭。
2012年7月26日下午,《中國好聲音》正在這里錄制導師盲選部分,觀眾席上座無虛席,連走道里也站滿了人。整個體育館已經被《中國好聲音》節目組租用,第一季的10期節目全部在這里錄制。
一位叫妞妞的黑龍江學員演唱那英的《白天不懂夜的黑》,唱功扎實、聲情并茂。一曲終了,卻沒有一位導師按鈴,這意味著她已被淘汰。四位導師轉過椅子,那英淚流滿面,哽咽地解釋道:“她一開口我就知道是誰了,她的聲音我太熟悉了,她是我在演出時的合音。”
但那英沒有拍她。“我不能拍她,觀眾知道了我們這層關系,一定會說三道四。但她又唱得這么好,我很后悔沒有拍她。我以前只叫你妞妞,現在才知道你叫王崇……”此時,學員和那英都已經哭成了淚人。
拿到巨人的“寶典”
《中國好聲音》的四位導師是劉歡、那英、楊坤和庾澄慶,導師背對學員,只聽聲音定取舍。節目從2012年7月13日開播后,收視率節節攀升,甚至一直“嚴打”選秀節目的國家廣電總局,也對其做了表揚,7月18日《中國好聲音》第一期播出后,國家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副司長高長力公開表態:“以前那么多純選秀、純音樂評論節目,為什么不火?《中國好聲音》火,就是(因為)導師是頂級的,來唱歌的老百姓的聲音也是頂級的,這個節目做到了關照現實和注重品質。”
高長力總結《中國好聲音》大火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站在巨人肩上”。
所謂“站在巨人肩上”,是指《中國好聲音》是在歐美大獲成功的《The Voice》制作的大型專業音樂節目的中國版,由浙江衛視引進。
在推出《中國好聲音》之前的2010年,鑒于當時選秀形式的單調和泛濫,浙江衛視做了一檔名為《非同凡響》反選秀的歌唱節目,初衷是通過老師帶徒弟的方式,發現并且培養一批有實力的歌手。
《非同凡響》沒有采用海選方式,而是設立了門檻,參加的歌手必須由音樂院校和名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