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通行,只需添點“麻煩”
責任編輯:史哲、戴志勇、蔡軍劍
四川什邡、江蘇啟東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發生后,不少人在肯定地方立即叫停項目的同時,也難免心存疑問:如此缺乏民意支持的項目,當初是怎樣拍板決策的?個中原因想必有點復雜,不過可以料想,就是政府聽取民意的渠道不太通暢。我也曾聽聞有些地方的重大決策,往往是少數領導小范圍醞釀拍板。至于經人大討論、政協協商的過程,或減免,或走過場。只有在碰壁之后,才不得不改弦更張。雖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損失已經造成,負面影響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挽回。
李瑞環同志說過,認真開展決策之前的協商討論,“履行程序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是有一些‘麻煩’,但它是民主權利的體現;履行程序也是集思廣益的過程,添了一些小‘麻煩’,可以減少失誤造成的大‘麻煩’。”且各級人大和政協組織,本是吸納民意的制度化渠道——高明的領導者,想必心中已有籌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