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誤“毒”的食物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哪些“問題食品”在被誤讀?哪些食品新聞事件在被曲解?事實上,許多食品新聞“事件”之所以演變為“食品安全事故”,關鍵在于公眾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食品行業的信任越來越低,真相完全被情緒所淹沒。

 

——2011年“問題食品”事件盤點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哪些“問題食品”在被誤讀?哪些食品新聞事件在被曲解?事實上,許多食品新聞“事件”之所以演變為“食品安全事故”,關鍵在于公眾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食品行業的信任越來越低,真相完全被情緒所淹沒。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云無心

“毒食物”真有那么多?我們真沒有“安全的食物”了嗎?2011年,這些質問讓人目不暇接。

之所以用“事件”形容2011年的問題食品,而不是“事故”,是因為很多新聞,其實僅僅是新聞而已,與食品安全無關。

那些躺著中槍的食品

這確實是聳人聽聞的邏輯。“西瓜爆炸”歸結于“膨大劑”的使用,而“膨大劑”又被歸結為“植物激素”。

2011年夏天,不僅有“西瓜爆炸”,還有草莓“膨大”、香蕉乙烯利催熟等諸多讓人瞠目結舌的“毒食物”事件,甚至有專家指出大量食用這些食物或導致性早熟。

也正因如此,上述蔬菜水果全行業滯銷,大量農民欲哭無淚。

事實上,“植物激素”只是“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俗稱。它可以促進或改變植物的生長周期,使之符合人們的期望。它對植物有激素效應,但人與植物差得太遠了——植物激素與人類激素的差別,就像花粉與精子的區別那樣大。

我們說這些物質應該“規范使用”,并非過量就會有毒,而是作為高純度化學物質,不當使用可能帶來一些風險。這些風險就像酒精、食鹽、醋的不當使用也會產生危害是一樣的。

那些曾被冷落的“毒物”

砷、蓬灰、鎘這些曾被公眾冷落的“毒物”在2011年煥發了生命力。

比如,嬰兒米粉中的砷。砷元素天然存在,不同環境砷含量不同,會導致大米砷含量不同,而水稻正是一種能夠富集砷的植物。這意味著,即使用“自己種的大米”來磨成米粉,也無法避免砷的存在。

事實上,中國是少數對大米砷有限量要求的國家。我們只能希望大米或者米粉中的砷盡可能少,而不可能期望它“不存在”。至于何為“少”,只要符合國家標準,危害就可忽略。如果追求“零容忍”,只有不吃大米及大米制品。

蘭州拉面所使用的蓬灰也是這種情況。天然蓬灰是正宗拉面的傳統添加劑,它確實含有一些“有毒”重金屬,而用現代工藝生產的蓬灰可以消除這些重金屬的存在。

跟砷一樣,鎘污染地區出產的“鎘大米”,確實有超標的情況。政府需監測大米產區的環境污染狀況,防止超標大米流入市場。對于消費者來說,超標的大米畢竟只是一小部分,只要食用來源多樣的大米,可以有效減小風險。

虛假宣傳≠安全事故

人們痛恨虛假宣傳,常常認為打擊奸商用什么理由都是正當的。對食品來說,沒有什么比“可能有害”更有力的武器了。2011年,一大批涉嫌虛假宣傳的食品公司背負了“安全事故”惡名。

勾兌的醬油、勾兌的醋、味千拉面的湯、肯德基的醇豆漿、一滴香與“化學鍋底”、老酸奶、牛肉膏調味的肉……它們的共同特征是使用了“合成”、“調制”、“勾兌”、“添加”等非傳統的方式來生產,但有意宣稱是“天然”“傳統”的產品,或通過暗示的方式來實現。

實際上,這些產品本身是合格的,在國外也是廣泛存在的產品。只要按照國家標準進行生產,它們并沒有安全性的問題——如果不按照國家標準生產,“傳統”“天然”的食品也不安全。

它們的問題是誤導消費者,涉嫌商業欺詐。打擊與處理是應該的,但并不意味這些食品有害健康,這些事件也不構成“食品安全事故”。

一種添加劑無害,多種疊加就有害?

年末另一大熱點是營養快線“乳膠門”。有人做了一個含乳飲料陰干之后變成膠狀的實驗,然后指出該產品含有11種添加劑,媒體就此通過專家提醒:“如果添加劑日均攝入總量過大,也有可能會因為疊加效應危害人體健康。”

這與“面條可燃”炒作手法如出一轍。在可燃面條被廣泛辟謠后,“乳膠門”還能再次贏得關注,不能不說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恐慌與偏見實在根深蒂固。

中國批準的食品添加劑有二千四百多種,其中一千八百多種香精香料和77種一般的食品添加劑,無論如何“過量食用”都不會帶來安全問題。此外,一些添加劑想要用到過量都很困難。如糖精、阿斯巴甜。

“一種添加劑無害,多種添加劑疊加或許就有害”是公眾常見擔憂。不過,一種食品添加劑要被批準,其安全性必須得到充分的研究。這包括對人體產生危害的途徑和所需要的量,危害途徑相同的會歸為一類,計算含量之時也會累加。

比如營養快線中有三聚磷酸鈉,國家標準是每公斤乳制品中不超過5克磷酸根,而人的安全劑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不超過70毫克(大致相當于成年人每天四五克,而且長期吃)。如果某種商品中同時使用三聚磷酸鈉和別的磷酸鈉鹽,就會加在一起來算是否超標。如果是不同的“危害途徑”,比如說三聚磷酸鈉和安賽蜜,就不會產生“疊加”的危害。

超標不等于危險,濫用不等于有毒

公眾之所以忽視食品添加劑帶來的好處,而關注“可能的風險”,還來自于添加劑“濫用”印象。

“濫用”的第一種情況是“過量使用”。比如亞硝酸鈉炸雞致死的事件,這是真正的食品添加劑引發的安全事故,但或因“犯事”的只是小商販,并沒有引起媒體和公眾的充分關注。

第二種情況是合法食品添加劑超出了使用范圍,染色饅頭中的檸檬黃是合法的色素,不大可能產生危害,但現行國家標準并未批準它用于饅頭中,所以也算“濫用”。

第三種是掩蓋劣質原料,這種情況確實會帶來安全問題。比如染色饅頭回收陳饅頭處理再賣,香精包子也是如此。

濫用食品添加劑是違法的,但第一、第二種情況卻不一定達到“有毒”的程度。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和限量,是一個執法的標準,而不是“有害”與“安全”的分界線。

比如,甜蜜素是經常被超標使用的一種甜味劑。它在餅干糕點等食物中的限量是每公斤0.65克,超過這個量就需要下架,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公斤用量為0.6克的就安全,而0.7克的就有害。實際上,它的安全攝入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11毫克。對于一個成年人,大致就是每天吃0.65克,長期吃都可以認為沒有危害。也就是說,對于甜蜜素含量合格的食物,每天吃一公斤都沒有問題。即使超標一倍(即每公斤1.3克),也需長期每天吃半公斤,這依然在安全范圍之內。對于多數人來說,要吃這么多含有甜蜜素超標的食物,實屬不易。

民意表決VS科學決策

與眾多“問題食品”新聞相伴的是“國標之爭”。

面粉增白劑存廢之爭已持續了幾年,最終以媒體和民意的“勝利”而告終。

面粉增白劑是否該禁用本來是一個科學問題,不過后來的解決類似于“民意表決”。這一標準的修改使得我國的標準超越了世界衛生組織以及美國、加拿大的“落后標準”,實現了歐盟的“高標準”。實際上,面粉增白劑的“危害”本身是莫須有。

生奶國標的修訂則是“先定案,再討論”的方式。不考慮這個新標準是“進步”還是“倒退”,它的確比國際上的普遍標準要低,至于這個標準能否保證安全,標準修訂者認為風險評估的結果是可以接受的。

速凍水餃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國標修訂過程類似生奶。不過修訂后的標準畢竟是與國際接軌了,而之前的舊標準存在明顯的不合理。因而,不管從哪方面說,這一個標準的修訂都是合理的。

可以這么說,中國的食品法規并沒有大的問題。只要能夠嚴格實施,都能夠保障安全,如果不能夠嚴格執行,那么再嚴格的法規也沒有用;如果執法不能針對所有的生產者一視同仁,那么很容易淪為不正當競爭的工具。

(作者系美國普度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專業博士,科學松鼠會成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