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木不當柴火之后……

盧泓杰和蔣紀林是最早認識烏木價值,把“柴火”烏木當寶貝的一批人,他們分別建立了成都烏木藝術博物館和樂山烏木珍品文化博物苑。也正是這批收藏者,讓市場認識了烏木的經濟價值。

責任編輯: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陳浩民 周鑫 謝姍蓉 姜楚凌

成都烏木藝術博物館里的展品多是天然形成的自然作品。即使處理烏木表面,盧泓杰也喜歡采用天然蜂蠟,絕不用噴漆。 (南方周末特約攝影 熊宇/圖)

聽說可以賣大錢

2012年7月23日,彭州通濟鎮農民吳高亮正式委托律師起訴當地政府,討回自家地里發現的巨型烏木。不過這天他更重要的事是去賣掉自己的貨車。

五個月前,吳高亮在自家門口的承包地里發現了巨型烏木,此后他的生活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原以為在目前的行市下,烏木將為自己帶來巨額財富,沒成想,當地政府宣布將烏木收歸國有。

“不賣這輛車,我身上就只有1800元了。”在成都的一家律所,吳高亮辦理著委托文件。他顯然對訴訟很陌生,甚至忘了帶身份證。

此前吳高亮從事物流工作,妻子在城里打工,生活還不錯。發掘烏木花了吳家16萬元,半年里因為烏木產生各種花銷,存款很快沒了。這半年吳高亮整天思考著如何要回烏木,或向政府爭取更高的獎金,沒辦法安心跑物流,家里的收入幾乎歸零。

吳高亮對官司心里沒底??吹奖镜孛襟w報道寫“天價烏木終歸國有”,他生氣地給記者打電話:“現在是誰的還說不定呢,你怎么就寫是國家的了?”

通濟鎮并不多產烏木,吳高亮也是在2011年才聽說烏木可以賣大錢。“以前,烏木都是當柴燒的。”吳高亮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盧泓杰和蔣紀林是最早認識烏木價值,把“柴火”烏木當寶貝的一批人,他們分別建立了成都烏木藝術博物館和樂山烏木珍品文化博物苑。也正是這批收藏者,讓市場認識了烏木的經濟價值。

到底是什么寶貝?

盧泓杰生于臺灣最南端的鵝鑾鼻。1991年他來到成都時,大陸正熱切歡迎像他這樣資金雄厚的臺商。

他相中蘭草生意,一口氣在成都發展了300畝的蘭草項目。那時蘭草在韓國、日本銷售很好。

“我沒想到成都的天氣。”盧泓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成都一入秋就是酸雨,蘭草質量根本上不去。

轉機因為一塊烏木。一次,盧泓杰在成都金堂度假時,發現了一塊黑乎乎表面坑坑洼洼的東西。他以為是太湖石,一敲,是塊木頭。當地老人告訴他,這叫烏木,是個寶貝,當地有一句流傳甚廣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