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球,走不遠——消極比賽的科學分析
在體育競技中,消極比賽其實很常見。嚴重消極比賽往往是為了下一場遇到一個可以穩贏的對手。但從運動心理學、體育競技規律的角度看,對于運動員,消極比賽經常給之后的淘汰賽階段帶來負面影響。
責任編輯:葉偉民 蘇永通 楊繼斌 實習生 林珊瑜 梁建強
嚴重消極比賽往往是為了下一場遇到一個可以穩贏的對手。但從運動心理學、體育競技規律的角度看,對于運動員,消極比賽經常給之后的淘汰賽階段帶來負面影響。
“蝴蝶效應”在劫難逃
在體育競技中,消極比賽其實很常見。但按嚴重程度不同,可以劃出層次。關注體育多年的作家關軍在一篇文章中說:“有一些消極比賽已被默許,比如世界杯確定小組出線的一方派遣替補陣容;但另一些則會受到輿論譴責,比如奧薩利文參加中國臺球賽事,每每只是‘一輪游’,明顯出工不出力;還有一種,一方想贏一方樂于送分的‘默契球’,也會遭到輕度鄙視;而在一場比賽中,雙方都竭力想輸掉比賽的情況,是最嚴重的消極比賽。”
按照賽場共識,替補上場“消極比賽”保存體力以保證更好地面對接下來的淘汰賽,是相對無害的做法。此次奧運會女足比賽,世界杯冠軍日本隊就在小組賽最后一場與實力稍遜的南非隊默契地打成平手,以節省體力。
但另一種則為人們所深惡痛絕,為避免遭遇強隊或兩強相遇卻爭相輸球,已近似假球。這不僅損害其他球隊的利益,比賽的明顯違反體育精神也會讓觀眾大倒胃口。
1982年6月25日,足球世界杯第二小組小組賽。與聯邦德國、奧地利同組的阿爾及利亞隊出線與否完全取決于前兩者最后一輪的比賽結果。比賽開始10分鐘德國隊就攻進一球,此后全部隊員開始后場倒腳,奧地利隊員也不予干預,盡管全場噓聲一片,甚至有聯邦德國球迷憤怒地焚燒德國國旗,兩隊還是成功地完成了這份“默契”,擠掉了阿爾及利亞。這次比賽在西班牙小城希洪進行,因此事件被稱為“希洪之恥”。
2004年歐洲杯小組賽C組中,瑞典、丹麥決心聯手“黑”意大利。兩隊在最后一輪中踢成2-2平局,兩隊攜手出線,將意大利擠出淘汰賽。
在2004賽季NFL(美式橄欖球大聯盟)比賽中,印第安納波利斯小馬隊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